夏日的阳光照耀在中条山上,顺着山体绵延起伏的光伏板宛如一层“蓝色盔甲”,恍惚间有种闯入“科幻世界”的感觉。这里是芮城县光伏领跑技术基地。
芮城县坚持生态优先,依托中条山荒山坡地优势和丰富的光照条件,大力发展绿色清洁新能源,逐步建成光伏先进技术示范基地、农林光互补示范基地、观光旅游示范基地,形成了以风、光、生物质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的新格局,有效减少煤炭等发电比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2023年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荣获“能源转型变革者”奖项。
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高水平打造“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高速飞车、8英寸碳化硅长晶炉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梯度培育18个省级特色专业镇,79个山西精品脱颖而出,一批新产品走向全国、享誉全球。奋力打造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地下采煤工作面全部实现了综合机械化,54%的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0%以上,“十四五”前三年,全省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0.9%,降幅居全国前列。
临汾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这些年我们全面开展煤炭绿色开采试点,目前已建成煤炭绿色开采试点24个,促进了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临汾市能源局副局长李树强说。
发挥气候投融资试点政策作用。以太原、长治两个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为主体,强化政策协同保障工作措施,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坚持推进金融创新,完善气候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动产融对接深度合作,为我省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培育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
同时,与豫、陕两省深入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共同抓好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
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指出,要“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提升流域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黄河干流流经我省的4市19县(市)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突出抓好生态保护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建设思路,将木本粮油产业、木本植物药材产业、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融入生态建设和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中。2023年度山西林特商户在架商品775款,当年交易24.73万笔,交易额4053.01万元,销量再次位居全国第一。
改变的不只是生态产业,还有生活方式。为打造宜居、宜养城市,我省通过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等,让人民群众共享优质生态带来的幸福生活。
我省把“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作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从流域系统性和生态整体性出发谋划实施。包括10项骨干工程共285个子项目。截至今年8月18日,项目已开工252个,其中完工115个。2023年,山西黄河流域参与评价的59个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占90%,为历史最好水平。
文水县地势低洼,诸多坑塘一度形成252处黑臭水体。不仅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污水还容易从坑塘进入文峪河、磁窑河,影响汾河水质。经过综合治理,不少臭水坑已经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广场。
近年来,我省选择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康养资源丰富、基地数量多质量优、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对地域经济转型支撑力度较大的县、乡镇、村,大力开展森林康养试点县、乡、村建设。全省森林康养国家级试点单位达111家,左权龙泉、中条历山、沁水太行洪谷三处基地被评为首批中国森林康养基地。
“帐篷、草坪、星空、天幕、篝火……约三五好友围炉夜话,沉浸式体验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真是太棒了!”提起大东沟森林康养基地如从山水画里拓出来的风景,吕梁市离石区市民闫浩一脸兴奋。(张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