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中来光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山西经济日报记者郝薇摄
当人工智能不仅出现在科幻电影里,更深入煤矿巷道优化开采效率、走进文物库房唤醒历史记忆、嵌入生产车间提升制造精度时,资源大省山西与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携手让“AI+”从概念落地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11月15日,茂盛的三角梅缀满深圳的大街小巷,与第二十七届高交会上的科技热度交融,由省投资促进局和省珠三角招商局共同主办的山西省(深圳)“人工智能+”场景培育和开放合作交流会,正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
山西在智能制造、能源保供、智慧城市等领域蕴藏着海量“AI+”场景,而深圳拥有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省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武亮表示:“我们办这场交流会,就是要搭建一座桥,让‘研发在深圳、转化在山西,场景在山西、赋能在深圳’的双向循环成真,为两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动力’。”
“AI试验场”蕴含无限机遇
“AI+能源”基础深厚、“AI+制造”潜力巨大、“AI+文旅”特色鲜明……如果说能源是算力的“动力源”,算力是AI的“硬底座”,场景就是产业升级的“牵引器”。山西拥有的特色场景优势,正在为“人工智能+”提供广阔舞台。
“山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是AI技术最好的‘试验田’。”太原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培忠在推介中亮出了一组数据:“我们已面向全省征集到70家单位的90个AI应用场景需求,覆盖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低空经济、文旅等十大领域,每个需求都对应实实在在的产业痛点。比如能源领域,山西已建成298座智能化煤矿,产能占比65.5%,今年还要新建130座,2027年实现全省煤矿基本智能化,这背后是海量的数字化改造需求。”
地市的实践则让场景更具体。“临汾正以‘数智赋能,共赢未来’为方向,推动AI与本地产业结合。”临汾市促进外来投资局党组书记、局长崔玲玲举例:“我们的三大数字产业园已吸引华为、字节跳动等111家企业落户,数字经济产值半年翻倍;5G+技术让煤矿、焦化、钢铁行业‘一键智变’;智慧景区、交通治理惠及民生,数字经济正成为临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机会。”
不止于此,山西“AI+文旅”的潜力更藏在细节里:全省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数据采集、文物轻量化应用、数字展览等方向亟待突破;“AI+制造”领域,182家基础级、76家先进级、5家卓越级工厂完成智能化升级,中小企业转型蓝海广阔。从省会到各地市,从传统产业到文化资源,山西的场景优势正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覆盖”,为大湾区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落地空间。
而晋粤合作早已扎根,目前,在晋注册的广东企业超8万家,累计投资超8000亿元,华为智慧矿山、腾讯文物数字化等案例,为晋粤纵深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
大湾区企业寻求“山西机会”
面对山西抛出的“橄榄枝”,大湾区企业的回应既有对机遇的期待,也有对合作模式的务实思考。从技术输出到联合研发,从资本助力到生态共建,不同领域的企业家们,正从各自视角解读“山西机会”。
“作为从山西走出来的创业者,我始终想把深圳的技术经验带回家乡。”深圳山西晋中商会会长、深圳市俊海思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直言,“山西金融安全领域的数字化水平还有提升空间,我们目前已在山西开展技术输出项目,帮当地企业搭建智能风控系统。如果后续政策能提供更多支撑,比如人才补贴、项目对接便利,我们还计划联合成立实体公司或智能设备工厂,真正扎根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