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齐名。自2008年,端午节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解释,但最广为人知且影响力最大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屈原投江自尽后,当地百姓立刻划船前去打捞,直至洞庭湖,但未能找到屈原的遗体。当时正值雨天,湖上的船只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众人得知是为了寻找贤臣屈大夫,他们不顾风雨,再次划船进入洞庭湖。人们为了表达哀悼之情,开始在江河上荡舟,这逐渐演变成了龙舟竞赛。为了防止鱼虾破坏屈原的遗体,百姓们纷纷将米团投入江中,这后来发展成为吃粽子的习俗。
各地习俗
1、食粽子。粽子的食用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端午节食粽,不仅是一种纪念,也体现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南咸北甜"的风味差异。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传统活动。据传,楚国人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贤臣屈原,每年五月五日都会举行划船比赛,以此表达他们对屈原的不舍和哀悼。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3、挂香囊。挂香囊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它不仅具有避邪驱瘟的象征意义,更是一种美丽的装饰。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人们还会用五色丝线将香囊串成一串,形态各异,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香囊还被用作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
1、喝雄黄酒。在山西,端午节饮用雄黄酒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它被认为具有防病和祛毒的功效。成年人在饮用雄黄酒的同时,还会在七窍处涂抹一些,以求健康。对于小孩子,由于他们不饮酒,大人们会用筷子蘸酒,轻轻点在孩子们的耳朵和鼻子等部位,这一做法历代相传。在定襄县,端午节还有制作麦面蒸团,称为“白团”,并与粽子一同作为礼物互相赠送。
2、挂艾草。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在门上插上艾蒿,以辟邪。艾蒿具有辣味和芳香,是一种能够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草药。蚊子和苍蝇通常会避开艾蒿的气味。在晋北地区,人们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挂在门楣上,称为“艾人”。而在晋南地区,人们则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挂在门首,称为“艾虎”。
3、“金鸡头”。在晋北地区,端午节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寻找“金鸡头”。这是指在端午节日出之前,捕捉到蛇吞食蛤蟆的瞬间,将蛇头剁下,让蛇头和蛤蟆一起阴干,据说这是一种珍贵的药材,能够消除无名肿毒。而在晋南地区,人们则有保存蛤蟆的旧俗。在端午节当天,他们会将墨锭塞入蛤蟆腹内,然后阴干,称为“蛤蟆墨锭”。据传,这种墨锭可以用来涂抹肿毒,具有清热和解毒的功效。
龙舟竞渡 粽叶飘香
愿您的生活如端午的龙舟般勇往直前
事业如粽子般圆满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