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太行山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山间星星点点点缀的黄色连翘散发着秋日气息。本月中旬,我省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完成总规划的近八成,实现主线全面贯通。驱车走在我省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陵川东段,一路畅行无阻。车窗外,深邃的峡谷和苍翠秀美的林木相映,与沿线古朴村落交错,有种别样美丽。
自2018年开始,我省为了连通县乡村道路,创造全域旅游交通网体系,着手建设了太行、黄河、长城等旅游公路。如今,旅游公路如一条蜿蜒的彩带,盘桓在太行深处。旅游公路支持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出了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截至10月中旬,全省共建成三个一号旅游公路9797公里,实现主线贯通,到2024年将全面建成。旅游公路实现了城景、景景、城乡直达,充分发挥了交通与旅游双重功能,沿线村庄也因路而活、因路而兴。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前不久,我和朋友们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走,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公路旅行。”10月25日,山西晚报记者见到了国庆假期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游玩回太原的市民刘建。
“我们从忻州偏关出发一路向南,走走停停。没有计划,走到哪里就去哪里。一路上风景可真美,还经过了老牛湾、北武当山等景区,回来之后回味无穷。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计划着一路向南,走走临汾和运城,去看看云丘山、壶口瀑布、风陵渡、鹳雀楼、普救寺……”刘建说。
刘建供职于省内某物流公司,经常开大车途经各种公路。旅游公路路通之后,刘建觉得开车成为一种享受。“以前开车送货,一天跑一趟,现在起码能跑三趟。路上风景也千变万化,黄色向日葵、橙色野菊花、蓝天白云,开车心情都变得不一样,枯燥的路程变得丰富多彩。”
和刘建有相同体会的游客为数不少。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上,棋子山森林公园游客接踵而至。公园里山谷、白云、木栈道,景观层次丰富,令游客沉浸其中。这是旅游公路的慢行系统,通过步行道等辅助设施,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目前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已经建设了长达150公里的骑行道和探险道等缓行绿道。
“旅游公路的设计理念是‘快速旅行,慢速游览’,旨在提高整体的交通流畅性,同时也让游客有机会放慢脚步,尽情欣赏路途中的美景。”省交通运输厅农村公路管理处处长姬鸽介绍,旅游公路以服务旅游和民生为核心,构建了包括公路主体系统、景观系统、信息系统、服务系统以及慢行系统在内的五大核心体系。
在棋子山南部的陵川段旅游公路上,新近竣工了一段300米的“音乐公路”。这段公路的路面以红蓝交错的颜色呈现,上面喷绘了跃动的音符图案,宛如在彩色路线之间起舞。道路一侧配备了带有激光雷达发射器的感应设备,只要车辆以大约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驶入这段彩色路面,一段段旋律就会自动播放,如同优美或雄壮的音乐在空气中流淌。“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在太行山上》这首歌的歌词,其创作地就在陵川县。
旅游公路的景观系统,是其重点打造的部分——在保护原有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根据地理环境适当规划建设绿化工程和景观小品,将旅游公路沿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融为一体,实现“人、车、路与环境”的自然和谐。陵川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苏红岗说:“所有的景观都经过专业设计,遵循‘变化、自然、野趣、生态’等原则,每个路段都会设置一到两种主题色,强调展现原生态的美。”沿途的游客可以在春天赏花、夏天赏山、秋天赏叶、冬天望雪,四季变换,美景如画。
路游融合新实践
山西晚报记者从省交通厅获悉,如今,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连接了山西46个县362个乡镇,联通了61个A级以上景区、140个非A级旅游资源(点)。2024年全线贯通后,预计将连接A级以上景区122个,覆盖非A级旅游资源(点)239个。
旅游融合将成为我省旅游公路发展的新实践。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三个一号旅游公路9797公里。其中,黄河一号3229公里,长城一号2868公里,太行一号3700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76%,实现主线贯通,同步建成慢行道685公里、驿站100个、房车营地42个、观景台125个,74个驿站和房车营地充电桩全部开工建设,串联起158个A级以上景区、536个非A级旅游景点,连通全省109个县(市、区)、4650个村庄,年底突破1万公里。
旅游公路实现城景、景景、城乡直达,充分发挥了交通与旅游双重功能。特别是按照交旅融合建设试点要求,我省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风景道,建成了黄河一号永和乾坤湾段、长城一号偏关老牛湾段、太行一号陵川段王莽岭等28个精品示范段。
其中,黄河一号永和段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兴县段、河津段分别被评为2021年度、2022年度全国“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为全省旅游公路建设树立了标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不仅如此,我省还打造了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0公里”标志文化驿站,已成为展示山西文化底蕴和对外开放形象的靓丽名片。
旅游公路与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有效衔接、密织路网,一个“内外通、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快旅慢游深体验”旅游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省交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6年来,各级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交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全面打造路游融合、运游融合、大数据+旅游交通融合新产品新业态,积极探索协同治理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省建设旅游强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交通运输支撑。
村民迎来致富希望
水畅则流路通则兴。交通,曾经是掣肘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松庙村发展的主要短板。
“在旅游公路贯通之前的很多年,村里交通闭塞,全村大部分村民早已搬迁至县城,几乎无人居住。而随着主线贯通,村民又纷纷回到了村庄生活。村民生活肉眼可见得到了大跨越。”在松庙驿站,山西晚报记者见到了陵川县田园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孔笋。
现在路修通,一切都变了。“村民纷纷回来居住,还有不少经营头脑活泛的村民和公司合作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孔笋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每户开民宿的村民家至少有两三间房,一间房一年的收入是两三万元,这样下来一年至少多创收五六万元。”
松庙村党支部书记张田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附近一带的村民们都有种植药材的传统,如党参、连翘、柴胡等。但过去乡里交通不发达,药材商前来采购十分不便,导致许多药材得不到及时销售,最终只能以低价处理。”村里搞药材运输的王师傅则体会更加深刻:“以前,外面的车不愿意进村拉药材,也不愿意进村送生活用品。所以我们无论是粮食、蔬菜还是药材,都是本地人往外运。去县城送一趟货,来回就得三四个小时。货车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颠簸,途中得不时停靠几次,去捡那些跌落在地的药材。不仅累,挣得也不多。”
在当地,与松庙村情况相似的村落为数不少。山西规划修建旅游公路,提出“旅游路”就是“农村路”,连接尽可能多的乡村,尤其是脱贫村、交通闭塞村,成为旅游公路规划的重点。
“7月15日之后就可以采连翘了,当天采当天就变成了钱。”夺火乡凤凰村71岁的脱贫户张美妞在自己房前屋后5亩多山地,种上了连翘。“按照一亩地采80斤连翘,一斤连翘30元钱算,仅连翘一项,我就能收入一万多元钱。”
“现在,我们村有14户办起了农家乐、床位达到100余张。”陵川县马圪当乡松根铺村党支部负责人刘栓保介绍,该村依托秀美风光,充分整合各家各户的家庭院落和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发展起了农家接待、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等产业,户均收入达到4.5万元,脱贫户户均收入达到3.7万元。
在2018年,松庙村被选定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主线的一个重要点位,也是旅游公路晋城段的起始点。到了2020年,原本坎坷且不平整的10公里村道,已经被改造成了一条路面宽7.5米的高标准三级公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陵川段的建成,使得松庙村与长治市壶关县的太行山大峡谷忽东公路相连。如今,从松庙向东可直达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往西则可到达棋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各个村镇和景点被旅游公路逐一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全面的旅游交通网络。
沿途的山脉连绵起伏,沟壑交错,太行的壮丽风光尽收眼底。“路通以后,大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开通后,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孔笋说。
在旅途中,不断有村落和观景台交替出现。观景台上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吸引了不少游客,也有附近的村民摆摊卖货。售卖商品琳琅满目,有小吃、饮料、文创旅游纪念品等,还有附近招揽游客入住民宿的店主。在观景台欣赏风景的游客郑川,来自河南驻马店,就住在村民家的民宿中。“以前来旅游,主要是奔着名气大的王莽岭,现在交通越来越方便,沿着旅游公路到处都是风景!”郑川说。
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公路通、百业兴。
“建设旅游公路之初,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把它建成一条单纯具备通行功能的普通公路。为此,我们创新实施了‘依托乡村建驿站进’模式,这样,站村一体,实现了相互成就。”陵川县县长王丽说。目前已在沿线选择了30个资源禀赋优秀的村庄进行系统化打造,做到一村一特色。每个村庄驿站主题鲜明、风格各异,一大批特色鲜明的驿站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每年在太行一号公路上旅游的游客超过了300万人。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一方面,站村一体,沿线村庄就地化对驿站进行管理养护,避免了驿站的闲置和高成本;另一方面,驿站通过引流,反哺村庄发展和群众增收。
因为旅游公路,沿线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乡村因路而活。以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旅游公路为例,我省借助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已初见成效。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覆盖长治、晋城、晋中、阳泉、忻州5个市。这些风景大道将老区红色记忆与自然风光串联在一起,使得沿线百姓的生活有了从未有过的变化。“旅游公路主线贯通后,我们村的乡村旅游产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沿线的村民纷纷赞叹。
省交通运输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新模式,以产业路、旅游路等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推动“交通+旅游”“交通+产业”融合发展,借助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唤醒更多沉睡于乡野山间的好山好水好风光,绘就广大人民群众共圆乡村振兴梦的康庄大道。
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