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省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我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我省将以保护为第一原则,推动非遗传承发展、融入旅游,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4年,我省文旅系统将抓好顶层设计,制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标准,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按照分类施策、精准保护原则,开展急需保护非遗项目“启明星计划”试点。继续提升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造5家以上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育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集聚区。深入实施非遗保护活化工程、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壮大传承队伍,提高传承能力和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要突出“非遗即生活”文化理念,以产业化思路、创意化手段推动非遗项目“见人见物见生活”。与知名电商购物平台合作举办非遗购物节,培育更多的非遗主播和非遗产品。引导各地定期举办非遗展览展演展示活动,指导各市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支持我省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让山西非遗品牌走出去,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门类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等。
在推动非遗融入旅游方面,今年还将出台《非遗街区建设基本规范》行业标准,打造一批非遗街区。以汾酒和陈醋酿造、中医药生产等为重点,打造推出非遗传习展示体验基地。深化非遗进景区、“非遗+会展”“非遗+教育”等领域探索创新,优化全省十大非遗旅游线路,打造“跟着非遗去旅行”品牌,吸引游客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
据记者了解,山西大学作为文旅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院校之一,自2016年以来,已培训11期共500余名非遗传承人。在承办非遗研培项目过程中,山西大学将重点放在提高非遗传承人的认知水平上,让他们能够以转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所承袭的手工艺。这些非遗传承人回到家乡,在非遗传承、非遗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发挥着光和热。
2023年4月,省文旅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随后,以“跟着非遗去旅游”为主题的10条省级非遗旅游主题线路推出,每条线路都能让游客体验到三晋非遗的魅力。
为了验证及推广线路,省文旅厅邀请旅行社相关人员、游客、旅游达人、媒体代表等组成采风团先行体验。“把非遗元素融入景区,让旅游不再是单纯的打卡拍照,而是深层次的感知、体验,在游玩中对当地留下深刻印象。”主题线路采风团媒体代表祁晓峰认为,这种深度非遗体验线路会越来越受欢迎。
截至目前,山西有18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7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2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全省14个项目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2023年,我省推出首批10家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10条省级非遗旅游主题线路。
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为我省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点燃新引擎、增添新动力。(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