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的清虚阁,不大点地方来了这么多人,楼梯又挤又窄,嘎吱作响,真怕哪天踩塌了!”湖南游客李莎到榆次老城转了一圈,对老建筑的安全隐隐担忧。
“真煞风景!”在另一座知名古城,河北游客袁晓华被引导着从一处工地小路侧身通过,“路上全是建筑围挡,景区里尘土飞扬,斜对过就是个碗托摊儿,你敢吃吗?”
一面是蜂拥而至的客流,一面是左支右绌的窘迫。山西上下意识到,要让流量变“留量”,须在批评声里找办法。
流量变“留量”,任重道远
前不久,就“悟空游”引发的多重效应,山西文保、文旅等部门来了一次“复盘”:
“人来得多是好事,但咱先得把‘家当’保护好,这才是管长远的根本。”
“配套也得跟上啊,这次客流来势迅猛,不少县市应对起来明显力不从心。”
“游客见的世面多,我们能提供给人家的玩法太少了。”
“确实,统筹经济发展、文物保护是篇大文章,咱的理念还得更新,管理还需更细,服务还要更实。”
…………
经此一遭,山西人再谈文旅,更多的是如履薄冰的思考。
“如果文保是1,文旅就是后面的0。”范文谦说,“做强这个1,得讲科学、讲策略。”
前不久,一场特殊的“体检”在太原崇善寺进行。
“大悲殿东北角有一处大约20厘米深的不均匀沉降,这个隐患得排除。”山西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工作人员扛着仪器在殿内巡查。
“这是明代早期的建筑,有600多年了,可不敢马虎。”该中心高级工程师曾金艳指了指地上的小黑盒,“这是地质雷达,专门给古建筑做‘CT’的,通过信号波,可以搞清沉降原因。”
经过一番检测,大家发现,沉降可能是地下水“闹”的。“地铁线将从这里穿过,弄不好会加剧这一影响。”曾金艳忙嘱咐一旁的同事,“下次来,记得带上环境振动监测仪。”
“大悲殿名气很大,假期不少人慕名而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崇善寺实行分区开放,启动了预约限流等措施。”在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龙看来,“文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呼吸’,也需要‘休息’。”
“针对山西低级别文物数量庞大的情况,我们还推行文物‘认养’,调动全社会力量保护文物。”王振华补充。
停车、食宿、如厕也是文旅的一部分,决定着这趟体验是“好评”,还是“差评”。如何让游客玩得舒心、逛得过瘾,山西人在反复思量。
悬山屋顶、琉璃脊刹、飞檐斗拱、青砖外墙……每一处建筑细节都在提醒游客它的不同凡响。
随着游戏的火爆,“悟空”把高平市米山镇的铁佛寺推向了前台。但游客慕名到这座古刹打卡,却只能望“门”兴叹。
“我们这是文保单位,不像景区配套齐全,可不敢随便开门,砸了铁佛寺的招牌咋办。”刚开始,高平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斌也是顾虑重重。可游客越来越多,李斌意识到,“铁将军把门”也不是办法,于是连忙与派出所、交警队、村委会商讨:“大家说,门开了咱咋迎客?”
“停车不方便,村委会的院子可以腾出来”“吃饭的地方少,就动员家里宽敞、有人手的,把农家饭做起来”“村卫生室也得多备点应急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生怕考虑不周全。
村民也自告奋勇。老刘家大儿子把自家车位和卫生间“捐”了出来:“人不够,我还能当个导游。”
上上下下一番忙活,铁佛寺开门迎客了。“哇!终于看到了‘二十四诸天造像’。”陕西游客钱淼开了5个小时车专程跑来,让她始料未及的是,“人多,可一点也不乱。有人递茶送水,有人引导讲解,想问事都不等你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