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筹建三年的陶寺遗址博物馆在襄汾正式开馆。重要文物圭尺首次亮相,彩绘蟠龙纹陶盘也是明星展品,还有观象台、圭表、铜齿轮形器、沙漏等文物和复原物展出……陶寺遗址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接下来,还将持续推进陶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文化艺术创意园等规划建设。目前,晋城古民居已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同时,广泛利用AR、VR、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构建了一系列数字“云端”展示传播和沉浸式体验项目。云冈研究院通过3D打印技术原比例精准还原云冈石窟第12窟,在杭州、上海、深圳、郑州等地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永乐宫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再现了800年前壁画的原始面貌,并在2024年10月于法国巴黎成功举办永乐宫壁画艺术特展。
2024年5月开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普查。山西大学首批232名文物全科生已经投入100个县的文物普查工作,成为“四普”队伍中最年轻的面孔。截至2024年12月23日,我省已复查“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1544处,复查率58.5%;已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12处,其中一些重要新发现填补了地区文物资源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国家文物局通报了我省晋中市昔阳县钟村墓地最新考古成果,填补了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空白;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也发布了忻州尹村遗址考古发掘的新发现,该发掘遗迹和遗物的时代集中在夏代晚期,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时期文化内涵与先商文化的来源,以及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温暖人心,聚力文化惠民
孟冬时节,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学府街的一家“文学志愿·读书驿站”里书声琅琅,40余名阅读爱好者沉浸在文学的海洋。距此280多公里外的临汾市襄汾县荷花小镇,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过足了戏瘾:台上,唱念做打,引人入胜;台下,欢声笑语,如痴如醉……这些,正是2024年我省文化惠民活动的一个个缩影。
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2024年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年30项省级群众文化服务品牌、全省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分别开展活动2718、14.3万、3.2万、7.1万场次,“免费送戏下乡1万场”完成率161%,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圆满完成山西省第十二届“群星奖”评选,21个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我省近年来群文工作的丰硕成果,同时为冲刺2025年全国“群星奖”奠定了基础。
为了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质优便民,山西省图书馆完成空间再造,山西省少儿图书馆正式开馆,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春风伴你好读书”、新华惠民书市等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在全省举办4000余场,线上推荐图书7000余次,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2024年5月12日,为期14天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山西展区)在太原闭幕。截至当日,展区共接待省内外观众22.5万余人次。其间,省书协特别邀请全国知名书法家担任主讲,精心打造了11场书法公益大讲堂。
全省完成第一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以评促建,提高基层文化站服务效能。积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设立市民艺术夜校,遴选打造全省示范性“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1个。2024年运城市万荣县解店镇新城村、河津市清涧镇龙门村两地被文旅部确定为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镇宋家沟村等12地“村晚”入选文旅部2024年“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长风之夜”“迎泽戏苑”等品牌,引领带动省、市、县三级常态化惠民工作体系建设,社会效益显著。山西·阳泉第二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山西文学周·临汾篇”……文学与城市、艺术与生活,有机结合、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