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山西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山西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粮安筑根基 “晋品”闯天下

粮安筑根基 “晋品”闯天下
2025-07-21 10:37:24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  

粮安筑根基 “晋品”闯天下

粮安筑根基 “晋品”闯天下

机械化收获早熟高产新品种“中薯早35”。李全宏摄

专家测产前在丈量面积。郝建宇摄

专家们在黎城县玉米制种田现场观摩。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5月28日,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村民正在收获小麦。扈丁超摄

无人机在玉米田进行病虫害防治。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自育小麦品种“品育8168”两年三作示范基地大田照。张定一摄

襄汾县南贾镇上鲁村麦收现场。刘婷婷摄

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中部地区,多次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牢记领袖殷殷嘱托,近年来,我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2021年—2024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80亿斤以上。2024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293.7亿斤,用沉甸甸的果实诠释着对“国之大者”的忠诚守护。同时,我省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加速推进“特”“优”农业提质增效,为中部崛起注入澎湃动能。

1扛牢政治责任,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盛夏时节,三晋沃野,麦浪已归仓,玉米正孕穗。7月15日,长治市长子县北郜村,顺垚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长李晚喜看着高大挺拔的玉米株和青绿油亮的玉米叶,心中满是喜悦:“今年播种的时候墒情不好,幸亏有这个‘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技术。这个技术我用了好几年,真不赖,大旱时候还能保证出苗又齐又旺。”

从后稷稼穑的古老传说,到今日中部粮食生产基地的崭新实践,三晋大地始终涌动着粮食安全的时代脉动。

多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构建起“省级包市、市级包县、县乡包村”的四级联动机制,把相关措施落实落细到“最后一公里”,推动全省粮食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21年—2024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80亿斤以上。

每年,省财政资金全力保障粮食生产,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补贴及时发放到种植主体,让粮农吃下“定心丸”。在太行山麓的玉米田里,探墒沟播机划开干渴的土壤,将种子精准埋入湿润的深层;在汾河平原的麦浪间,无人机群掠过金黄的波涛,喷施出防病增产的雾幕。

责任在肩,行动落地。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市县三级农技人员包县包村包主体、到村到户到田头、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加快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应用,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落地见效,发挥科技对稳粮保供的支撑引领作用,奋力赢得全年丰收主动权。

——千方百计增加粮食面积。今年省里先后出台“一年两作、两年三作”试验、旱地小麦新增复播面积奖补等政策,每亩100元。市县跟进出台政策,想方设法种足种满,预计今年粮食面积将稳中有增。

——大力优化种植方式。我省种植模式也在时空里“精打细算”,晋中、长治等地推广“一年两作、两年三作”、吕梁山区探索林粮间作,南部山区实行粮油轮作,合理安排茬口,光热水土资源在巧思中被“吃干榨净”,土地产出率悄然提升。

——发挥村集体统耕统种作用。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新路径,既解了“谁来种地”的困局,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土地在集约经营中焕发新生机。硬举措换来硬成效,三晋粮仓根基深扎。2024年,面对旱情与寒潮的双重考验,全省粮食产量达到293.7亿斤,交出历史第二高的答卷,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2科技赋能增产,激活旱作农业“新质生产力”

面对“十年九旱”的自然制约,我省将增产希望寄托于科技赋能。“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的山西实践脉络清晰,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良田筑基。高标准农田建设按下“快进键”。我省出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亩均投入提至3000元。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05万亩,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良种破题。种业振兴行动硕果累累。8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筑起基因宝库,杂粮种质资源全国居首。15项育种联合攻关累计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登记品种132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

良法增效。有机旱作技术成体系发力,北部“膜侧播种+”、中部“探墒沟播+”、南部“两晚两增”……因地制宜的集成技术精准适配复杂地貌。2024年推广有机旱作技术5000余万亩次,项目区单产平均增加10%以上。

良机强筋。2024年,我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88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机装备迈向智能化,高性能播种机加速升级换代,丘陵山区马铃薯收获、谷子精量播种等短板机具实现突破。

良制护航。万名农技员与科研专家组建“一县一团队、一乡一专家”服务网,实验室成果在田野阡陌间生根结果。翼城、襄汾等地成功创建“吨半粮”高产攻关田,应县金城镇席家堡村水地春玉米亩产达到2608.9斤。

2024年,我省强化项目带动,建设整县整建制单产提升县20个,1234个规模种植主体打造新技术试验田,项目区单产平均增加10%以上。2025年,一场围绕“单产提升”的攻坚战全面打响。省里支持有机旱作关键技术等攻关项目和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支持家庭农场等规模主体800个以上,示范推广集成配套增产技术,带动中小农户均衡增产;聚焦主要粮油作物,加快推广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用智能化、数字化助力单产提升。

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浪潮中,我省智慧农业也在蓬勃发展。在忻州市忻府区小檀村,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跨学科团队打造的杂粮智慧园区,累计减少劳动力投入60%,肥料利用率提升25%。7月16日,清徐县孟封镇杨房村千亩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区智慧大棚,种植户夏晓飞轻点手机,就能完成通风、卷帘、补光、灌溉等关键管理行为。他说:“现在种地花力气少、花时间少,挣钱还不少,我这7栋大棚每年纯收入大概40万元。”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根本出路在科技。一场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黄土高原蓬勃展开。

3织密防灾体系,构建科学精准“立体安全坝”

今年的夏收时节,在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泽掌村、小聂村和王金村交会处,上演过一幕农机手在夜幕下抢收小麦抢种玉米的场景。泽掌村村民王银龙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天是6月25日,我手机上收到预警信息,说第二天有暴雨。我就赶紧联系村里合作社的机手,大家齐心协力,几台收割机同时出动,在暴雨到来之前,连夜抢收抢种,避免了损失。”

“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气候,一套科学精准的防灾减灾体系在三晋大地高效运转。

时间维度上,防御关口不断前移——春防“倒春寒”、夏战“干热风”、秋保“救命水”。

今年3月以来,我省部分地区平均降水比常年偏少40%左右,小麦受旱、春播受阻。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群策群力、共克时艰,打响“抗旱、保夏粮、保春播”攻坚战。中央、省、市、县四级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4亿元。植保无人机呼啸升空,全省提早增次全覆盖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促进灌浆增粒重,减少病虫危害。人工增雨作业伺机而动,水利部门科学调配水源……最终,全省夏粮喜获丰收。

空间维度上,立体联防织密天网。晋陕蒙豫四省区域联防,共御冰雹之害。在林果种植区、农作物主产区以及冰雹路径上游地区,增设高炮37门、火箭28部,新建17个标准化作业点,对140门高炮完成自动化改造。今年以来,地面防雹作业66次,发射炮弹1901发。累计建设水果防雹网设施25.2万亩,水果避雨棚12.9万亩,为特色农产品撑起“保护伞”。

“三夏”时节,省政府成立工作专班,网格化管理确保人员、器械、物资、资金“四到位”。为应对“烂场雨”发生,今年全省投入烘干保障装备237台(套),日烘干能力达到3.17万吨。同时,建立河北、河南、陕西、湖北省际,临汾、运城市际粮食烘干互助协作机制,成立应急救援车队开展抢收、转运、烘干等作业。

“机收减损”纳入夏收战场。今年“三夏”期间,省市县举办机收减损培训10多场,全省举办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25场,参赛机手平均机收损失率0.65%。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灾,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山西构筑的“全天候、立体化”防灾屏障,成为粮食连丰的坚实后盾。

4做活“粮头食尾”,锻造晋品晋味“黄金产业链”

稳粮保供是起点,产业兴旺、百姓增收才是目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粮食生产观念必须从“增产导向”迈向“增值导向”。

我省做足做活“粮头食尾”文章,奋力拉长粮食产业链,让“晋粮”变成“金粮”,让晋品出晋勇闯天下。

品牌化战略擦亮底色。沁州黄小米曾经是皇家贡品,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如今,沁州黄小米集团开发出小米速食粥、益生菌发酵饮品等产品,价格翻了三倍。一批“晋字号”品牌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走向高端市场,承载着历久弥新的荣耀,以多样化的形态走向世界餐桌。

2022年,我省发布“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晋粮”位列六大品系之首。如今,在入选的93个“有机旱作·晋品”席位中,“晋粮”占了27个。全省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21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居全国前列。

全产业链开发释放价值。作为全省首批特色专业镇,清徐老陈醋专业镇已建立起涵盖高粱种植、食醋酿造、物流配送、包装材料及电子商务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条;汾酒产业园内,一粒高粱从种植、酿酒到文旅体验,串起上亿元的产值链条;雁门关外的牧场上,游客体验挤奶、制作奶酪;运城苹果主题公园里,采摘、研学、民宿一体运营。2024年,我省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全省全年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2620亿元,增长10%。“链主”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协同发展。

“这种两头尖、中间饱满,用莜面做成的面食,我们叫鱼鱼,欢迎全国的朋友品尝。”7月11日晚,抖音直播间,主播正通过“阳泉硒品”账号推介阳泉特色农产品。2024年,兴县借力乡村e镇等电商渠道将27吨农特产品卖到了越南市场……越来越多的山西特优农产品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从太行山麓到吕梁深处,从塞北高原到河东粮仓,三晋大地一片生机。当“山西小米”香飘粤港澳,“忻州玉米”甜透长三角,“山西汾酒”美誉满九州,“晋粮晋味晋品”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答卷。山西正以科技之犁深耕希望,以产业之链增值丰饶,以品牌之光闪耀未来——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粮仓基石,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坚实厚重的山西力量。

(王秀娟)

特写1
文水县东庄村“一年两作”造福乡亲——
好技术遍地开花

盛夏时节,骄阳炙烤着大地,文水县南武乡东庄村的田垄上,早熟马铃薯收获接近尾声。7月6日,由山西省现代农业薯类产业技术体系举办的早熟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暨薯粮(菜)一年两作产业发展研讨会正在这里进行。

一大早,三辆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开进文水县田园薯业专业合作社的70亩示范田里,随着收获机的轰鸣声,一串串饱满的马铃薯破土而出,转眼堆成金黄的小山。

合作社负责人胡宇刚蹲在马铃薯堆前自豪地说:“你瞅瞅,个个跟小皮球似的。能有这样的收获都得益于专家们,是他们帮我们引进了新品种、好技术。”

测产组的专家随机实收测产三个地块,每个地块面积66.7平方米,经三次测量后,按照1.5%的比例扣除杂质,“中薯早35”折合产量4163.43公斤/亩,商品薯率92.00%。作为对照的当地主栽品种“克鲁巴”折合产量3229.82公斤/亩,商品薯率84.74%。结果显示,“中薯早35”增产28.91%,商品薯率提高7.26个百分点。

“我们合作社去年就试验了薯菜‘一年两作’种植模式,早熟马铃薯收获后种植西蓝花,马铃薯亩产均在8000斤以上,西蓝花亩产2800斤,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效益非常好。”胡宇刚话语中带着自豪。

从2023年开始,山西省现代农业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就联合实施主体,在文水县示范推广早熟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暨薯粮(菜)“一年两作”生产技术。该技术选用早熟高产品种,采用北斗导航、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模式播种;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同时采用无人机飞防技术对马铃薯进行病虫害防控、营养调控等。收获后可种植早熟玉米、谷子或移栽西蓝花、芥菜等,形成早熟马铃薯—粮(菜)“一年两作”种植模式。目前,该模式已在文水县遍地开花,成了群众增收新途径。

地埂边,山西省现代农业薯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白小东感慨地说:“除了选用好品种,早熟马铃薯能取得这样高的产量,还和我们采用的栽培技术密切相关,膜下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就像给庄稼‘打点滴’,精准又高效,比传统漫灌省水30%—50%,肥料利用率提高30%。”

时近中午,阳光照在刚翻耕的土地上,空气中蒸腾着泥土的气息,田野上传来爽朗的笑声,这片见证了高产奇迹的田野,正孕育着下一季希望。

(李全宏)

特写2
黎城县做大做强制种产业——
好种子稳产增产

“母本去雄,要在还有1—2个叶片露头时,及时彻底地把雄穗拔掉……”7月16日,长治市黎城县洪井镇子镇村,山西潞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玉米制种田里,技术人员认真地叮嘱种植户李龙方。

李龙方种植着潞玉公司的400亩制种田。当前正是大田玉米的生长季,潞玉公司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种植户进行现场花期技术指导。

潞玉公司总经理武志兴介绍,制种田通过科学管理和繁育技术,确保种子纯度和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种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山西曾是全国有名的制种基地,有发展种业的优势。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农民用上更好的种子,让粮食稳产增产,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武志兴说。

全力践行玉米制种基地回归,潞玉公司以黎城县洪井镇、程家山镇、黎侯镇为核心,建设优质玉米制种基地,助推玉米种业发展提质增效。目前该公司恒禾2号、潞玉1525、潞玉1611等玉米品种已累计推广1000余万亩,累计实现增产4.6亿公斤,带动农民增收近10亿元。

和潞玉公司一样,山西德育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盛衍种业有限公司等多家种业企业,都已在黎城县开展玉米制种基地建设。

2022年,黎城县在全省率先启动玉米制种回归行动,把做大做强玉米制种产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规划用5年时间建成5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全力创建国家级制种基地县。

黎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靳伟介绍,该县斥资5亿元强化灌区支渠管网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让15.8万亩灌溉面积成为制种产业“稳定器”;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平台,大手笔投入完善硬件设施,推动农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同时建成1000吨玉米种子烘干加工中心,为规模化、标准化制种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黎城县有1.2万户农户从事玉米制种产业;与大田玉米种植相比,制种玉米亩均年增收1500余元。黎侯镇上桂花村种植户李国廷去年种植制种玉米10.1亩,收获玉米果穗6550公斤,他说:“每公斤卖5.5元,总收入36025元,平均每亩收入3566.83元。”

“对标先进地区,学习成功经验,我们将持续优化种业区域布局与品种结构,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优势种业企业落户,让玉米制种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靳伟说。

(高桦)

特写3
天镇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好田地旱涝保收

7月17日,晨光漫过天镇县卅里铺乡的玉米田,种粮大户张建国蹲在地头,扒开表层土壤:“你看这根扎得多深!搁以前,‘看天吃饭’,哪有这光景?”土粒间,银色的滴灌带顺地势蜿蜒,褐色的根系在滴灌带浸润的泥土里盘结交错。

作为传统农业县,天镇县曾经长期处于“田块碎、设施旧、产能低”的困境,全县70多万亩耕地中,六成以上是“跑水、跑肥、跑土”的“豆腐块”式中低产田,大型农机进不了地。

“要让农民多挣钱,首先得把地‘改良好’。”天镇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志峰目标坚定。

转机出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近年来,天镇县锚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发力——推土机推倒了沿用数十年的土埂,将零散地块整合为连片田畴;技术员铺设了滴灌管,为偏干的土壤注入“血脉”;物联网设备广泛应用,农民在屏幕上就能观察到土地的墒情等变化。仅2024年就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

这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农田,让赵家沟乡赵家沟村村民李桂兰第一次体验到“手机浇地”。“操作App,滴灌带就能根据土壤墒情自动启停。现在浇5亩地,电费比以前省一半,水利用率提高40%。”李桂兰家高标准农田种的玉米,亩产冲到1500斤。

天镇县农技推广中心实验室的数据显示,改良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2%升至1.8%。“以前这片沙土地,种啥都长不旺。”中心主任富青元蹲在玉米田边说,“有机还田等技术让亩产提升20%以上。”数据显示,天镇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平均亩产从2022年的480公斤提升至2024年的580公斤。

变化不只在田里,更在农民的钱袋子里。目前,全县已引进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对高标准农田产出的玉米、杂粮进行深加工,制成饼干等产品,从田间到车间的链条越拉越长,溢价空间提升30%以上。202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种植业占比提升至38%。

(张丽媛)

书写稳粮保供的时代答卷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更是关乎每个人一日三餐的永恒课题。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主要装中国粮。这既是历史的深刻启示,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捷报频传,2021年—2024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8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又喜获丰收。这背后,是全省农民的辛勤耕耘,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坚定实施。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蹄疾步稳,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这些成就,为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的战略回旋空间。

然而,丰收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面对灾害性气候的日渐增多,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时代呼唤担当,饭碗共同守护。端牢中国饭碗,需要全社会、全链条、全要素的系统谋划与协同发力。

严守红线,让良田粮用。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和可持续生产能力。

科技加力,向创新要粮。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大力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抢占未来制高点。加快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节本增效技术。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释放增产提质新动能。

政策托底,为种粮兜底。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产粮大县抓粮不吃亏、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稳定和强化种粮农民补贴,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保护其积极性。

节粮减损,做“无形”良田。在千方百计增产量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约减损这个“第二战场”。从田间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流通到餐饮消费,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加强科技储粮,改善物流设施,倡导“光盘行动”,坚决刹住浪费之风。减少损失浪费,相当于开发了“无形良田”。

多元供给,拓食物空间。我们还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拓展食物来源渠道,丰富“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减轻主粮压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系着百姓民生。它既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也是一张需要不断作答的时代考卷。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唯有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系统观念,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强的合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们才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装得更满、成色更足,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山西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坚实、最温暖的支撑。端牢“中国饭碗”,我们责无旁贷,也信心满怀!

(王秀娟)

(责任编辑:何剑)
关键词:山西省

为您推荐

7月17日 省委书记唐登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7月17日 省委书记唐登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7月17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重要贺信精神,传达贯彻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
2025-07-18 09:25:32
7月16日 山西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7月16日 山西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7月16日,省长卢东亮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我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等工作。会议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2025-07-16 16:45:29
山西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举行工作会谈

山西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举行工作会谈

7月15日,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谈,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省企务实合作进行交流。省长卢东亮、国家电网董事长张智刚出席。副省长赵红严、国家电网总经理庞骁刚参加。
2025-07-16 09:06:52
长河润三晋 奋进启新程

长河润三晋 奋进启新程

永济鹳雀楼因诗而名显天下。马毅敏摄偏关县老牛湾黄河景区曲折蜿蜒。薛俊摄吉县黄河壶口瀑布雄浑壮阔。吕桂明摄市民在襄汾县陶寺遗址观象台,了解古代天文历法。李现俊摄俯瞰永和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望海寺段)如蛟龙盘踞,气势恢宏。
2025-07-16 09:02:57
坚定有序 在贯彻落实上狠下功夫

坚定有序 在贯彻落实上狠下功夫

牢记领袖殷殷嘱托,矢志不渝感恩奋进。7月9日,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强调,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定有序,在贯彻落实上狠下功夫。
2025-07-15 09:09:15
大同朔州忻州吕梁阳泉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大同朔州忻州吕梁阳泉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连日来,大同、朔州、忻州、吕梁、阳泉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安排部署本市贯彻落实工作。7月10日,大同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2025-07-15 09:07:18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