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乡村建设行动纵深推进之年,我省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统领,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目前,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稳步提高,农村硬件设施提档升级,现代化服务设施覆盖扩面,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乡村正在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基础设施完善
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水卡在直饮水机前一刷,纯净水哗哗流。“出水快,取水方便,我们现在都习惯用这种水了。”提起用水变化,太原市尖草坪区三给村村民张婧打开话匣子,“最让我们满意的是,这水更干净卫生,喝起来很放心。”
村民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吃上好水、安全水。“早前,我们村喝的是深井水,味道苦、碱子多。水煮好后要先澄一会儿才能喝,水壶里满满的水垢。”张婧坦言,“水压不稳时,家里的水龙头只能流出‘一条线’。”
好水流进农户家。太原市水务局农水水保科科长王海卫介绍,截至2022年底,太原市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65处,受益人口120.06万人,水质安全率达到100%。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农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光是水,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通宽带。
在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一条条柏油马路纵横交错,通向远方。“以前都是黄土路,下雨天全是泥坑。”村民李志强回忆,“现在,路修好了,出门真是一脚平。”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97.5%的乡镇通了三级及以上公路,100%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通了客车,98.6%的较大人口规模(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了硬化路。
农村公路是现代公路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此,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四小表示,要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向进村入户倾斜、向自然村延伸,“十四五”末实现100%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60%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100%较大人口规模(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服务支撑乡村振兴。
一条公路,惠及一方百姓。后沟村得益于农村交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引进了宏艺康乐田园综合体、希尔斯双语学校、栖凤谷康养小镇等生态项目,引资总额突破10亿元,实现了乡村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变化,集体收益、农民收入双双倍增。
后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占杰分析这背后的原因:“水电网路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公共服务优化
村民获得感提升
12月11日,一场大雪染白了河津市阳村街道苍头村。一大早,村主街上小学生们三五成群,“嘎吱嘎吱”踩着雪,匆匆赶往村南的苍头小学。搁在前几年,遇上雨雪天气,家长们可是要为孩子上学犯愁的。
2019年至2022年,苍头小学被撤,村里儿童只得去乡里小学读书。晴天还好,家长方便骑着电动车接送,遇上雨雪天可就难办了。
2022年7月,苍头小学恢复建校,在河津市政府和教育局大力支持下,苍头村村委会对教学楼进行了整体改造。“每个班级都配备了智慧黑板,学生的座椅可供午休,书桌还可依身高调节高低。”苍头小学校长武丽瑞介绍。
说起复建苍头小学的初衷,村党支部委员张云霞坦言,村里中年人要外出打工、要下地务农,现在孩子们能就近上学,村民很支持。
不断优化的农村义务教育是我省乡村公共服务稳步提标扩面的一个缩影。关爱农村老年人是推进乡村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