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釜山景区推出了民俗巡游、杂耍表演、古街庙会、非遗市集等年俗活动;《梨花仙子》《杏林春暖》《漫天潞绸美》《春色又如许》等实景演出轮番上演;泫水湖梦幻灯光秀恢弘壮观,更是陶醉了所有游客。
“2月10日到18日,我们接待游客1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770万元。”陈文才难掩心中的喜悦,“央视、省台全都报道了!”
“领略磅礴山西,感受民间艺术,探寻人文釜山”。走进棋盘六院,喜庆的红灯笼元素点缀其间,一幅幅以炎帝文化为主题的非遗剪纸“跃然墙上”。院子里的每个屋子都以一项非遗文化为主题,戏剧、剪纸、泥塑、珐华、潞绸……各式文创产品贯穿其中。这座建于乾隆年间、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古朴院落,在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衬托下,更加熠熠生辉。“我们准备批量生产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比如珐华器、刺绣、小王盔等,现在已经在和一些工厂谈合作。”陈文才说,非遗文创产品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到高平的文化魅力,也能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釜山村锚定精品康养示范区定位,以古村旧时光休闲旅游环线为中心,重新修缮了棋盘六院、宣圣庙、王家大院等文物古建;运用5G、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原有的蔬菜大棚进行改造升级,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无人采摘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科技园;建起钱币博物馆,改造供销社,推出独具地方韵味的演出,营造了“釜山1978”大时代风格商业步行古街……
“以实景剧《春色又如许》为例,我们在创作前期走访了晋城上党梆子的老艺人,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又从北京聘请了专业导演,结合釜山特有的梨园风光,全力以赴打造出集上党梆子、现代舞蹈、rap元素等为一体的演绎秀。”高平市农投集团釜山康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暴秀斌说,“最近,我们还将对剧目进行升级,努力使之成为咱们晋城乃至山西的文旅品牌。”
坚持文化赋能的同时,釜山村还不断丰富商业业态,在房租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创业。去年国庆前夕,仅用10天时间就建成了占地3500平方米、由100余个集装箱组成的“箱”遇釜山·记忆乡愁美食集市,吸引了80余家餐饮店入驻。寺庄镇赵家村村民杨鹏磊经营的奶茶店春节期间每天的营业额达到了1万元。
企地“手拉手”蹚出“共富路”
企地共建是釜山转型成功的重要途径,六村联建则走出了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釜山片区创新发展了‘1+1+N’模式,‘1’为国有资本和片区六村,‘N’为社会资本。”寺庄镇党委书记袁俊峰说,“六村以要素入股,用出租、合作开发的方式,让村集体、农民有钱挣;农投集团以资金入股,借鸡生蛋,吸引泫氏集团、吉利尔等社会资本,共同打造集智慧农业、民宿旅游、水上娱乐、文艺表演为一体的文旅康养‘金名片’。”在袁俊峰看来,釜山片区所走的路子,是企业、集体、农民都有钱挣的三赢局面。
为进一步完善村集体、企业和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寺庄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了以釜山村为中心的六村联合党支部;与当地企业深化合作,积极整合周边的回沟、贾村、高良、芦家峪、李家河五村资源,连片开发,全域示范;邀请专业团队系统化谋划、差异化发展,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着力打造以“丹水之源慢享釜山”为主题、六村各具特色的精品康养片区。“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又胸怀全局。我们要通过企地合作、组团发展的方式,让大伙儿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带动更多群众有活干、有钱赚。”袁俊峰说。
摸清家底、整合资源,系统谋划、多方发力,六村联动、组团发展,建好机制、共富共赢,四项措施解决了釜山村资源零散、底子薄弱、各自为战、利益难分的烦恼,并在不断探索努力下形成了党委主导、国企运营、镇村推进、群众受益的企地合作发展模式。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下,釜山片区通过股份合作、设施租赁、配套服务三种方式,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50万元;通过要素租赁、就近劳务、创业经营三种方式,带动群众增收1700万元,人均增收1.5万元。“3+3”联农带农新路径让“一枝独秀”变成了“满园春色”,企地抱团共建共享模式绘就出了一幅“六村同发展、十里翠画廊”的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