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山西内容 国际表达

河东书韵:运城古迹与十二经典的千年回响

河东书韵:运城古迹与十二经典的千年回响
2025-04-12 10:48:15 来源:中华网山西  

很多人都知道,山西大学的前身,是全国三所国立大学之一的山西大学堂,由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转型而来。晋阳书院前身河汾书院,曾有三贤祠。祀奉三位山西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读书人,一个王通,一个薛瑄,一个司马光。

有意思的是,三人均为河东人。

沐尧舜禹之风,德化育人,到子夏西河设教,播撒儒家种子,河东这个地方,天然带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也是山西地方文化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四月是河东的赏花季,四月又是读书天,我们不妨走进河东,带着书本去旅游,赏花品茶闻书香吧。

第一本《弦歌三晋》

读书地:盐池、舜帝陵、历山舜王坪

我的老师,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恒先生编著的这本书,遍列山西诗人诗词以及写山西的诗人诗词,是用诗词打开山西的入门级读本。这本书的第一首诗,以帝尧《击壤歌》开始,紧接着,就是帝舜的《卿云歌》。

尧舜禹汤,和河东大地关系密切。尤其是帝舜。运城的城市符号“盬”之边,立有帝舜像以及《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河东有舜帝陵,有关舜的传说以及地名也很多,比如历山舜王坪,比如垣曲有诸冯村等等。《南风歌》,是了解河东的第一把钥匙。可比《南风歌》更为出名的,是张恒教授这里选编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这里再给大家炫一下:《卿云歌》曾经被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歌,也曾是复旦大学的校歌。

带上《弦歌三晋》,临盐池盬风,弹五弦琴,唱《南风歌》、《卿云歌》,不亦快哉!

第二本《大夏禹都》

读书地:夏县西阴遗址、东下冯遗址、禹王城遗址、垣曲商城

这本书是一套河东典藏系列中的一本。这套书的作者队伍里,有好几个让我尊敬的名字,是被我认为治学著书较为严谨的大家,因此格外推荐。《大夏禹都》的作者是

苏华先生,他以考古材料为主线,辅佐以大量文献,摆列出大量证据来在河东“寻夏”。寻夏的过程,苏华先生也没忘了寻找一下商汤活动的地方,垣曲,有葛伯寨,有垣曲商城,有亳清河,当然还有很多名望之士的考证,他们认为,这里,才是商汤的“亳都”。当然,目前的考古学界,还无人敢承认,但垣曲周边一带,包括阳城、闻喜、沁水、翼城,有关商汤的传说与遗迹甚多,最起码,这里应该是商汤王畿之地吧。

中华文明史上,夏,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但“夏”在哪里,则争议颇大。一百年前,中国考古开创者李济先生、袁复礼先生一路颠簸,到河东寻夏,最终在夏县西阴,完成了中国人自主考古的首创。西阴之花,成为华夏文明的象征。明年,就是李济先生西阴发掘的一百周年,从这里出发,踏着几代中国考古人的足迹,再次寻找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百年来,虽然河对岸的二里头遗址,成果颇丰,但有关夏,有关夏县,依旧是考古人孜孜以求的毕生事业,鸣条岗,也仍然是中国考古的重地。

第三本《诗经》

读书地:芮城平陆沿黄旅游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是我们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是中文系教学的正式说法。对一个喜好旅游的人来说,《诗经》不仅是一部地方文化的百科书,更是提供旅游情绪价值的催化剂。

《诗经》里有很多河东大地的影子。最有名的,莫过于“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芮城平陆交界处,有檀道村,这里就是这首诗的实景地。檀道村有檀道庙,其名便取自《诗经·魏风·伐檀》,据说是古时此地檀道岭山坡上盛产檀木,周王室为伐檀修了檀道,庙建在檀道旁而得名。檀道村还是成语虞芮闲田的发生地,成语典故中可查,这里因为是古虞国和古芮国的交界,历来因土地争讼不断,后来两国国君到周国考察,顿然醒悟,从此互让土地,使交界地成为“闲田”。这个故事,是不是民间六尺巷的前缘?不知道,反正,如今的檀道庙里,依旧祭祀着虞芮二君。庙内有两棵参天古柏,被称为连理双柏,两树顶枝及根部相交连理,好似一家人。

十二年前,我曾经带队到平陆芮城游学考察,不仅仅带上了《诗经》,我们还带有《孟子》,因为我们最为熟悉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就出自《孟子·告子下》,开篇第一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不多说,前文已述。傅说是谁?商武丁中兴的功臣,如今在平陆,有傅说祠,这是傅说的故乡,也是无数傅姓人共同纪念的宗祠。

第四本《秦晋之好》

读书地:河东沿黄旅游带

由《秦晋之好》这本书,我才知道了韩振远先生,如今是河东地区鼎鼎有名的文化学者。都知道秦晋之好来自于春秋秦、晋两国的通婚和好,可大概很少有人去追问,这种通婚和好背后的政治考量与政治阳谋。对比这本书,你再读李广洁先生的《山河形胜——山西历史军事地理》,便可知这黄河两岸,曾经有多少剑拔弩张。若不是强大的晋国存在,若不是三家之魏迁都大梁,纠纠老秦,断然不会如此远交近攻,一统六国。有一年,我们游学考察,到了山西的极西——永济长旺村,以及山西极南——芮城南张村。后来沿着黄河北上,走在大片大片的黄河滩涂上,看当地农民辛苦载种的芦笋——历史上,秦晋两省的农民们为了争夺黄河滩涂,没少发生械斗。只是到了如今,国泰民安,两岸人民方通商交流,和气生财。要不然,哪里会有这百里荷香,稻田翻浪,鱼蟹满池。据说很多南方的水产,如今也在河东安家,橘生南北都为橘了。物有交流,人亦如此。来自山东的移民后代,如今在河东大地经营着大片大片的冬枣林,夏有枣花飘香,秋有红果累累。我给他们说,我住黄河头,君住黄河尾。山西山东,一条大河相牵,又哪里止于秦晋之好。

第五本《史记》

读书地:河津、韩城司马迁墓

自古民间有谚语:河东两司马。哪两个司马?司马迁,司马光也!很多人不理解,司马迁不是陕西韩城人吗?如何成为河东司马?问这个问题的朋友,第一可能没行走过这段黄河,第二可能不熟悉这段历史。黄河冲出禹门口,突然挣脱了大山的束缚,奔腾在大原之上。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何故?到了这里就明白,哪里是河东河西?两岸动态的变迁,文化上早已归属一体。《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龙门在哪里?河津、韩城隔河相望,同饮一河水矣。况且,也有文献指出,司马迁祖籍河津等,在此不赘述,否则有攀附之嫌。

山西大学老校长李镇西先生曾说,研究晋文化,要有大局观,不要局限于现在的行政范围。强晋之时,黄河是晋国的内河,晋惠公当年为了上位,答应给秦河西五城。可见晋国的势力,哪里是今天的黄河所能约束。

晋国自始,便有良史。当年赵穿杀灵公,董狐记到:赵盾弑君,赵盾颇为不爽。史官言当时赵盾作为晋国的正卿,在国君被杀这一事件中,有着特殊的责任。赵盾虽因晋灵公迫害而出逃,但未越过国境,意味着君臣关系尚未断绝。他返回朝中后,没有组织人马讨伐杀死晋灵公的赵穿,未尽到臣子保护君主、讨伐乱臣的职责,所以董狐认为弑君之名应由赵盾承当。孔子曾感叹:董狐,良史也!后人亦有董狐之笔之赞誉,延至太史公,虽遭腐邢羞辱,依旧一笔千秋,当是河东河西共同的骄傲。河津人民以他为乡贤,理所应当。

第六本《中说》

读书地:万荣通化镇三王庙

隋代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汾之间,培养了众多弟子,著名的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这些人均为唐代开国重臣,为大唐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通的故乡,一般认为是龙门通化人,以前,通化镇属于河津管辖,后划归万荣。当然,但凡名人,籍贯总有一个争议,比如,著有《大儒王通》的作者关悟魁先生,就认为王通是太平万王村的。王通以“中”说立论,举凡大小事,讲究尺度,适中而止,这是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和谐。王通有兄弟王绩,估计很多人都快忘了他。《全唐诗》收录一首《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我的朋友,稷山人裴老师说,这简直就是对他家乡最好的写照。王通还有一个亲孙子,王勃,少年英才,不用说大家都明白。

万荣通化镇,有三王庙,供奉的就是王通、王绩、王勃。庙在一个高圪台上,现存建筑是清代遗构。前些年,通化镇塑文旅形象,主打自然是“三王”,去往镇里的路边,不时地有泥墙壁画,绘有三王故事,村里有农家采摘等,可惜,游客识王通者太少,能够寻根问迹的,更是寥寥。对了,去拜王通之前,不妨多带一本上面提到的《全唐诗》,河东一代,盛产诗人诗词,鹳雀楼就不说了,就说王维,很多朋友只知道王维是太原祁人。但不知道的是,祁县,很可能只是王维的祖籍,到王维这一代,已迁至临猗。临猗有学人宁新杰,八十多岁了,写有一本《王维研究》,里面详述此事。严格来说,这本书并未正式出版,到我手上的,是一本打印的简陋册子,但册子简陋,内容一点不马虎。那一年我陪着作家周宗奇先生,先拜访宁老,再去探访“王卓碑”,收益颇多。如今,临猗的双塔公园里,王维的故事,已经流传在风中。

第七本《山西历代名宦传》

读书地:新绛绛守居园池

绛州,晋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最吸引我的,不是绛州大堂,不是三楼,也不是龙兴寺。而是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园子——绛守居。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曾经到此考察,确认这是现存唯一的隋代园林。这座园林的建造者——梁轨,隋开皇年间,曾为临汾县令。《山西历代名宦传》的作者张勇耀先生,曾和我们一起来过这里,她说,梁轨是山西历史上著名的水利专家,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古堆泉十二渠,引水入绛州,不仅灌溉农田,而且营造了这一处别致的园子。古堆泉是绛州文脉之灵魂,曾经水量丰沛,曾有一本《山西岩溶大泉》的书,里面收录有古堆泉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找来阅读。

不过,话说回来,和江南苏州扬州那样的园林相比,很多朋友会觉得太尴尬,绛守居看上去显得很寒酸,很简朴。但来往绛守居的历代文人,却让这所园子熠熠生辉。比如说富弼,宋神宗、英宗时两度拜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富弼曾两度在晋地任职,先后任绛州通判、并州通判。富弼在绛州有史可载的修筑之功,有一项,就是在绛守居园池内增修了嵩巫亭。比如说欧阳修,这位绛州女婿,在绛守居留下了他的踪迹:荒烟古木蔚遗墟,我来嗟祗得其余。柏槐端庄伟丈夫,苍颜郁郁老不枯。靓容新丽一何姝,清池翠盖拥红蕖。再比如范仲淹,同样对绛守居有诗一首:绛台使君府,亭阁参园圃。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池鱼或跃金,水帘常布雨。怪柏锁蛟龙,丑石斗驱虎。群花相倚笑,垂杨自由舞。静境合通仙,清阴不知暑。每与风月期,可无诗酒助。登临问民俗,依旧陶唐古。还有梅尧臣等等。

很多名胜古迹,多在于往来人物。任你再怎么普通,也架不住文人骚客的烘托。何况,真懂园林的,还能从绛守居洞窥隋代北方园林的建造思想,这样的加持,真需要一场四月里风花雪月的雅集来才可尽兴,不是吗?

第八本《资治通鉴》

读书地:夏县司马温公祠

我师兄张瑞元,是山西大学新闻专业的骄傲,我们上学时,常常听到老师说起他的优秀。后来听闻,张师兄擅长读史,尤其对《资治通鉴》,有着自己的解读和批判。不知道张师兄可否去过夏县司马温公祠?望张师兄如高山仰止,剩下很多如我一样的没出息者,读《资治通鉴》,并没有师兄那般以古知今的反思,反倒是如旅行携带书一样,带上它故地一游,多少显得与众不同。

司马光,夏县人,官至宰相。司马温公祠便是祭祀他的祠堂。祠堂建于宋,现存多为清代建筑。值得一提的是,祠堂多名家碑刻,尤其两通,气势不凡。一通为“忠精粹德之碑”,由宋哲宗篆额,苏轼撰文并书丹,碑文书法被奉为“神品”;另一通为“鱼子碑”。全称为“大宋故司马府君墓碑”,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于1036年为其祖父司马炫所立的墓碑。碑身通体由鱼卵化石构成,表面布满密集的鱼卵状圆点。材质罕见。

闻喜人马绍民先生曾撰涑水河文,这条河东大地上的母亲河,滋养了多少河东子弟。司马光被誉为涑水先生,祠堂内涑水书院,依然有书声琅琅。

第九本《赵城金藏》

读书地:绛县太阴寺

鸿篇巨制《赵城金藏》,其实你根本带不动。这是国宝中的国宝,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全书原有七千多卷。提起《金藏》,大多人都知道洪洞广胜寺,当年八路军太岳部队,为了抢救国宝不被日本人拿走,连夜抢运,从广胜寺把《金藏》转移到太岳山中。可能还有很多人知道,这部《金藏》,是崔法珍断臂化缘,滴滴血泪刻成。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部《金藏》,是崔法珍一人发起募捐吗?是在什么地方刻成的?为什么存放在广胜寺?

绛县太阴寺,位于运城市绛县城张上村,不仅仅以卧佛出名,而且是《赵城金藏》的重要雕印地。寺内的《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印证了藏金募刻发起人是崔法珍的师傅尹矧乃,且记载了向朝廷献藏经的崔法珍曾是广胜寺住持,解开了藏经为何在广胜寺存放的谜团。

第十本《读书录》

读书地:万荣里望乡平原村

薛瑄是明代前期思想家、理学家,河东学派的开创者,被称为“薛河东”。他出生儒学世家,奉程朱理学为道学正脉。踏上仕途后,历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等职。薛瑄一生为官清廉,曾因不阿附太监王振而被下大狱判死刑,却临危不惧,被称为“铁汉公”。薛瑄一生有20多年投身教育事业,反对空谈,注重躬行实践,开创“河东学派”,桃李满天下。薛瑄所著作《读书录》,是薛瑄理学思想的集大成。前些年,我曾经在当地文旅部门陪同下,短暂考察过薛瑄故里。当时正在紧张维修施工,故居巷子里,已经布满了有关薛瑄的墙绘,印象最深的,是故居内,有傅山先生对联一副: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辨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傅山先生一生傲骨,能被其如此赞颂,足可见薛瑄成就。

好几年没去万荣了,据说如今在薛瑄故里,薛瑄家庙、薛瑄纪念馆、戏台、故居、巷子等等均有修缮。当地采用剪纸、香烫画、木版画、皮影戏等传统方式,以及一些声光电等现代元素,宣传薛瑄思想,打造文化品牌,倒是值得肯定的文化盛事。

第十一本《另眼看晋商》

读书地:万荣李家大院

提起晋商,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涌现的,不外乎平遥、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等。改革开放后,晋商概念被重新提起时,着力打造晋商文化品牌的,自然是晋中市。随着几部影视剧的火爆,晋商大院,晋商成就成为晋中的文化名片。

只是,在晋中晋商火爆之后,其他地区,尤其是河东的晋商,被远远低估。晋商以猗顿为精神领袖,猗顿之富,成于河东;明初开中制实施,晋商因得盐池之便,迅速崛起,同样是在河东;到清代,河东晋商同样走西口闯荡全国,路线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河东商人多在靖边、定边以及青海兰州等地活动。比如万荣李家。

万荣李家,也曾拍过一部电视剧,我曾看过宣传片,不知为何最后不了了之。十多年前,我曾经在万荣李家举行过一次研讨会,会中邀请了理工大李永福等参与探讨河东晋商的宣传推广。后来,李永福教授以多年研究心血,写了一部《另眼看晋商》,全面展示了河东晋商的诸多成就,并详细列举收入、税收等,以此证明河东晋商的规模。这部书由文化学者李琳之先生支持出版,的确是用“另眼”观察到的晋商。李家大院,近些年也奋起勃发,成为河东晋商的代表,每天吸引着诸多游客。

第十二本《卫聚贤传》、《李健吾传》、《姚以价评传》……

读书地:河东书院藏书楼

很难在这几本书中推荐出一本来,于是均列出来供诸位选择。河东名人很多,这几位,都是出生于民国的河东大咖。卫聚贤,万荣人。受教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李济等清华国学院“五大导师”,专修中国上古史。毕业后,他与友人在太原合办私立兴贤大学。后赴南京任大学院科员,兼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证实江南存在新石器文化。因与蔡元培不合辞职后,返乡发掘汉汾阴后土祠及万泉新石器文化遗址,1949年离开大陆。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如我一般岁数的读者,应该在中学课本中读过他的作品——《雨中登泰山》。李健吾出生于运城一个耕读传家的家庭,其父李岐山,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是威震西北的著名将领,和阎锡山不合,后被陷害遭北洋军阀暗杀。姚以价,河津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姚以价被推为义军司令,率起义部队攻克太原,击毙巡抚陆钟琦、协统谭振德,太原起义宣告成功。太原光复后,姚以价被委任为东路军司令,前往娘子关、固关一带据险设防。后因与阎锡山意见不合,将帅失和,他弃队而去。抗日战争爆发后,姚以价毅然捐尽家资,只身赴陕西旅居,1947年3月10日病逝。三部传记作者,一则为董大中,二则为韩石山,三则为王秀梅。

该选哪一个合适的读书场所呢?你自然可以在他们的家乡去阅读他们,但我选择的是一个绝少人知道的河东书院。河东书院是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书院,运城中学的前身。河东书院目前仅存藏书楼,砖石结构,通高近7米,墙壁四周浮雕鱼龙变化图案,十分精巧。明代河东名儒吕冉写诗赞到:离城十里地清幽,南对中条起玉楼。坟典以来俱顿足,海山何处可寻头。

自上古到民国,十二本书中,有今人新作写前朝,有古人名作励今人。河东,永远都是一个读书的地方。当然,你可以有其他无数种方法去读河东,比如,你完全可以只带上一本《来看中国古建筑》,再带一本《壁上丹青》,然后游走河东,阅尽102处国保,炫耀一下全国地级市国保最多地方的享受;你也可以只带一本《唐宋八大家大全集》,去体会柳河东,去寻找欧阳修、范仲淹等等足迹;如果你是书法爱好者,你带上《笔陈图》,带上《祭侄文稿》,去寻找卫夫人生活过的地方,去感受颜鲁公一腔热血。总之,你总得读点书再来河东吧?

作者:中华网山西历史文化专家 乔琰

(责任编辑:Hilary、何剑)
关键词:运城

为您推荐

纪行华夏根脉处· 连缀古今书香路· 海播文明大运城 ——一场行走中的文化觉醒与全民阅读盛宴

纪行华夏根脉处· 连缀古今书香路· 海播文明大运城 ——一场行走中的文化觉醒与全民阅读盛宴

纪连海与主持人郭蕾和飞行嘉宾梁嘉璐在运城博物馆2025年4月13日至14日,在“全民阅读”与书香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文脉寻根・书香运城——纪连海邀您在行走中翻阅运城”活动在山西运城精彩上演。
2025-04-21 17:21:59
纪连海两天暴走运城!每一步都是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纪连海两天暴走运城!每一步都是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4月13日-14日由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携手中华网、中国文艺网共同举办的“文脉寻根・书香运城——纪连海邀您在行走中翻阅运城”活动圆满举行。
2025-04-21 17:21:32
运城这场活动火了!纪连海带你沉浸式解锁历史文化新玩法

运城这场活动火了!纪连海带你沉浸式解锁历史文化新玩法

2025年4月13日,在“全民阅读”持续推进、书香社会建设稳步前行的时代浪潮下,“文脉寻根・书香运城——纪连海邀您在行走中翻阅运城”活动于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运城启幕。
2025-04-21 17:21:05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