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风遗韵”展厅,新增海外回归文物,包括重量级的邓峪石塔和云冈石窟石雕天王头像。
邓峪石塔,石雕彩绘四面佛造像塔,高320厘米,为盛唐佛教石刻艺术杰作。塔刹和塔身先后被盗,后塔身辗转流入台湾。2016年,台湾中台禅寺向山西捐赠塔身,成为山西博物院的馆藏珍宝。
云冈石窟石雕天王头像,为美籍华裔王纯杰夫妇捐赠。这尊北魏时期的石雕天王头像雕刻精细,面相椭圆,眉眼细长,鼻高直,嘴角微翘,面含笑意,时代特征鲜明,代表了北魏皇家洞窟造像高超的艺术水平。
安瑞军表示,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展览语言,贯穿于展览内容中。更加注重透物见人、透物见史、透物见精神,“对展品的解读,没有仅仅停留在展品本身,而是通过多种辅助手段将展品背后的人物、历史、社会背景、时代精神等讲出来,让观众从中可以吸收更多信息。”
展厅“新篇”
提升后的“晋魂”更加注重对展览信息的系统性解读,比如,“民族熔炉”展厅中的虞弘墓石堂,也是一个展中展的概念:以虞弘墓石堂为焦点,对北朝至隋代的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问题进行融会贯通。
“文明摇篮”展厅,呈现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山西风采,对农业起源问题进行了诠释和解读。新增了兴县碧村遗址、偏关天峰坪遗址、芮城清凉寺遗址出土的文物。
“夏商踪迹”展厅,增加绛县西吴壁采矿和冶铜遗址及商代晚期闻喜酒务头遗址相关内容,讲述了晋南地区在夏商时期的历史地位。
山西被称为中国戏曲故乡,改陈后的“戏曲故乡”展厅俏皮、灵动。墓室砖雕上的乐俑,千姿百态,憨态可掬,壁画中与戏曲相关的内容也被呈现出来,似乎在讲述山西人爱听戏、爱唱戏的传统风俗。
昔日的“明清晋商”更名“天下晋商”,使晋商在历史进程中发展的地位更明确。该展厅新增文物达到全部新增文物的38%,增加万里茶道展示,优化民居大院、山西会馆展示,增加漆屏、明代关公像等与晋商有关的文物。
另一个被改名的展厅叫做“玉韫华夏”,在原有玉器的基础上更新了38件(组)文物,也是对最新考古成果的展示。提升后的玉器展示更贴近百姓生活,让考古成果向艺术性转变。
“土木华章”展区,把山西古建筑和古建内的附属文物进行整体融合,展陈顺序以年代划分。天峰坪遗址距今4800年的门轴石,让观众看到古人的建筑风格。北朝时期的九原岗壁画中的门楼图,呈现了北朝的建筑特色。以佛光寺为“聚点”,唐五代时期山西现存的7座建筑都有亮相,扩充参观体验感。
“晋魂”新篇,观众且一篇一篇“翻看”。
记者陈辛华文/摄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