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的岢岚水净化有限公司扩容工程顺利完成调试并正式投运。该项目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0000吨,包含预处理系统、生化处理单元、深度处理设施等完整工艺流程。项目投产后,将显著提升岢岚县再生水利用率,实现污水处理与城区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为岢岚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迎战突发险情,保障项目履约
反硝化滤池作为扩容工程的核心处理单元,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施工初期,地下水位异常偏高叠加连续强降雨,导致基坑积水严重,给项目推进带来巨大压力。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项目团队立即启动全方位应急响应。在技术方面,团队快速构建环形排水系统,通过科学设置集水井网络(间距20~30米)和部署大功率排水设备,配合管井降水方案,建立起立体排水体系,确保基坑作业面安全干燥。在安全保障方面,团队实施不间断巡查机制,对边坡稳定性和排水系统运行状态进行24小时监控,确保安全隐患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提前储备充足的水泵、沙袋、发电机等应急物资,并与气象部门建立预警联动机制,实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到风险提前预警、提前防控。在管理机制方面,团队组建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参与的联合协调小组,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问题即时协商;简化审批流程,将关键决策周期压缩约25%,确保各项措施快速落地。
这一系列精准施策,不仅提前15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更实现了抢险全过程“零事故”的安全目标,为项目按期投运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坚工艺难题,确保水质达标
为有效处理高浓度总氮污水并确保出水达标,项目团队采用了“扩容+智能”双管齐下的技术策略。
在工艺优化方面,团队对Bardenpho生物脱氮工艺进行了专项升级,通过科学扩大生化池容积,延长了污水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为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提供了更充分的作用条件,确保了出水水质达标。
在智能化控制方面,团队自主研发的先进智慧水务管控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平台通过实时在线监测和智能算法调控,能够将厌氧区的溶解氧精准控制在0.2mg/L以下,缺氧区的溶解氧控制在0.5mg/L以下,为反硝化菌群创造了最理想的工作环境,从根本上保障了脱氮效率。同时,系统根据实时监测的污泥浓度数据,智能调节曝气强度,在确保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实现能耗的最优化。通过智能算法对曝气量和污泥回流比的动态优化,实现了各工艺环节的高效协同运行,确保出水水质持续稳定达标。这些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不仅使出水总氮去除率稳定达到90%以上,各项水质指标均满足最新排放标准,还带来了显著的环保和经济效益:碳源投加量降低了25%,相关处理环节的碳排放减少了约20%,整体运行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和优化。
优化能源利用,降低运行成本
在节能降耗方面,团队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团队充分利用场地3~4米的自然高差,通过优化全厂各处理单元的高程布置(即科学设计各处理池的高度位置),使污水能够依靠重力自然流动,大幅减少了水泵的运行频次和能耗。这一设计不仅使深度处理工艺段避免了不必要的二次提升环节,更实现了全厂电能消耗降低11%的节能效果,同时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