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中北大学“兴乡神池・青春助农”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为期8天的实践活动,团队以“探寻农韵神池,绘就振兴画卷”为核心,将理论学习与实地实践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课堂中锤炼本领、贡献力量。
【启程:携嘱托赴神池,启实践征程】
实践启程前,团队成员参与校、院级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校领导强调“乡村振兴是青年学子责任赛场,要带着问题、思考和方案”;指导老师王彪结合神池县情部署实践目标与方法,筑牢活动思想与行动基础。随后,在王彪老师带领下,实践团12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骨干开启“知行合一”的振兴实践。
【对接:校地共话振兴,立实践地标】
抵达神池后,实践团首访共青团神池县委,团县委副书记介绍神池特色产业及转型问题。实践团结合专业提出“数字营销 + 非遗活化”构想,双方明确实践方向,团县委承诺全程支持。会后,中北大学与神池县团委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这是校地合作见证,也是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地标”
【探企:深访特色产业,摸振兴脉搏】
此后几日,实践团深入当地特色企业。在天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究神池羊肉优势,理解“生态优势转产业优势”逻辑;在合什得胡麻油企业,了解当地胡麻富含营养,虽受种植规模制约,但以精细化加工打造高端产品;在茂胜圆兄弟月饼企业,见证月饼串联产业链价值,其“前店后厂 + 直播带货”模式助农增收。成员用镜头和笔记为赋能方案积累素材。
【溯源:踏红色足迹,铸青春信念】
实践团还参观了毛泽东路居纪念馆。通过旧物感受领导人转战信念,聆听革命先辈战略转移故事,深化对 “延安到西柏坡” 转折意义的理解,感悟坚守精神与伟大品格,笃定报国之志。
【入村:访田野阡陌,寻蝶变密码】
实践脚步不止于企业发展,更延伸至乡村。实践团深入荣庄子村与段笏咀村,探寻脱贫攻坚与乡村蝶变路径,了解到两村通过多元经营与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增收路。成员们跟着老师傅学做“中北大学”字样月饼,体会到“非遗手艺是乡愁,更是生产力”,月饼能串联胡麻种植产业链,也可成乡村文旅“流量密码”。此外,成员们还通过入户走访与问卷调查,了解村民电商认知现状。
【铸魂:悟党建引领,许青春承诺】
在段笏咀村,成员们走进村内党建公园,循着红色脉络,这里红色拱门与立柱构成独特精神地标,串联着党的奋斗史诗,“群众利益无小事”箴言闪耀。成员们驻足凝视,在历史与现实交融中,感悟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内涵,展现青春风采,许下“以青春之我,筑乡村之兴”承诺,将红色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相连。
【赋能:AI 直播助农,显青春作为】
最后一站,实践团走进神池县乡村 e 镇公共服务中心,用 AI 直播助力农产品营销。直播时,成员们化身主播,结合实景介绍沙棘原浆、神池麻花等特产,讲述制作工艺与文化底蕴;团队分工协作,把控直播节奏、解答网友咨询,配合默契。展现神池农产魅力,理解“电商助农”内涵。
【收官:凝实践所得,书振兴答卷】
从启动仪式的精心筹备,到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中北大学实践团以“青春助农”为笔,在神池书写“知”“行”答卷。正如成员日志所言:“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羊圈里的饲料配方、油坊里的压榨技艺、村民手机里的电商订单。我们的专业知识,要长在泥土里、用在需求上,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模样。”这场实践是乡村振兴的深度调研,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生动课程,为神池的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也让中北学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成长与蜕变。
来源:中北大学“兴乡神池,青春助农”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