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钢”成品卷下线,整装待发。
工作人员对精密带钢进行仔细检查。
工作人员正在认真操作。王旭宏摄
超薄,0.015毫米;超韧,折弯30万次不变形;超纯,手机屏大小的材料上要打出400万个分布均匀的微孔……这就是超级材料“手撕钢”。
这“薄如蝉翼、坚若磐石”的神奇之作,正在颠覆着人们对钢铁的认知,加速催生新业态,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更是我国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的生动写照。
初夏时节,万物勃发。记者再次走进中国宝武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探寻“再接再厉、勇攀高峰”的创新密码。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厚度仅有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手撕钢”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亲切关怀,巨大鼓舞。五年来,这段饱含期望的话语始终被摆放在公司最显眼的位置,成为指引太钢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手撕钢”研发团队带头人廖席坦言:“每次看到总书记的嘱托,既感到兴奋和自豪,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现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事实上,这一点已经深深融入太钢血脉,这群超级不锈钢材料的闯关者牢记“钢铁报国”使命,在不锈钢精密材料领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有力促进了高端制造业关键材料的迭代升级。
继2018年打破“中国永远造不出0.02毫米‘手撕钢’”的魔咒后,又于2020年将全球“手撕钢”厚度刷新到0.015毫米。而后一路“逆袭”,先后研发成功OLED显示屏用金属掩模版、光刻机用合金材料、引线框架用4J42K等4大类20多个品种的“手撕钢”产品,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了“百炼钢成绕指柔”的时代篇章。
如今,太钢“手撕钢”已拥有国家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柔似绸缎而韧胜千钧的“手撕钢”,正续写着钢铁新丝路的传奇。
2025年3月,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改变正在发生——国内钢铁行业首个“微正压封闭”工序正式投入使用。这项创新工艺的引入,彰显了太钢在产品质量上的极致追求。
“就像做芯片需要在无尘车间一样,我们现在用‘微正压封闭’技术为‘手撕钢’打造了一个‘保护罩’,大大减少了厂房灰尘、温湿度波动等外界因素对钢带表面的影响,说到底就是让钢带质量更好。”研发团队带头人之一、精密带钢公司经理段浩杰向记者介绍。
此外,在近些年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下,太钢也积极探索数智发展新机遇。“接下来我们想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一个先进的钢铁材料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建立起性能预测模型,为新材料开发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廖席眼神坚定地说。
太钢的办公楼与生产车间仅一街之隔。这短短数十米的距离,恰是太钢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