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博物馆外,游客有序排队入场。闫鑫摄
游客在运城博物馆中欣赏珍贵的青铜文物。闫鑫摄
考古队员在盐湖区吕儒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供图
滔滔黄河,奔涌不息,自远古而来,在河东大地激荡出千年文明的壮丽画卷。星罗棋布的历史遗存,俯拾皆是的文明瑰宝,无不见证着河东大地作为华夏文明摇篮的深厚底蕴与璀璨风华。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城博物馆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两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运城扛牢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文物事业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2024年,运城博物馆、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和关公文化博物馆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展陈实力,一同晋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三馆通过考古发掘品移交、文物调拨等多元途径,持续充实馆藏。目前,运城博物馆总分馆藏品共计138914件,其中珍贵文物2033件。
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藏品,既以实物序列印证了河东文化的绵延不绝,更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确凿实证。
依托深厚的馆藏资源,运城文博人员持续创新探索,策划推出“方寸见河东——河东元素邮票邮品展”“画指为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河东地契展”等一批专题临展。其中,“大夏之墟——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的晋南”入选了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举办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的推介项目。
“透过一件件饱含人文气息的文物典藏,清晰可见华夏文明的演进传承轨迹,人们在接触文物、触摸文脉、感悟文明的过程中,凝聚公众共建精神家园的文化归属,以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运城博物馆馆长王大奇介绍,今年年初,运城博物馆完成了147台恒温低反玻璃展柜更新。此外,通过灯光调试、展台订制,改善了展品存放微环境,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
关公文化博物馆揭牌开馆、西阴考古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如今,以运城博物馆为核心、河东池盐博物馆等专题馆为特色、县级博物馆为补充的文博体系已成形。全市25座主题多元的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增强文化自信搭建立体课堂。
手持“通关文牒”,和“王之涣”互动对诗;体验传统非遗,与唐三彩女俑合影留念。“五一”假期,运城博物馆推出“晋商风云·时空寻宝”系列活动,以别出心裁的互动形式,丰富了公众与博物馆的对话方式。
两年来,运城博物馆不断创新叙事、科技赋能,激活展览新活力,让文物承载的历史与智慧跨越时空、绵延传承。
利用全息影像、3D打印等新手段,实现趣游博物馆;设立裸眼3D、沉浸式数字展厅,赋予文物新的表达方式。线下,运城博物馆用“感官叙事”替代“信息罗列”,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潮”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轻点手机,“文心绘境——运城博物馆藏明清书画作品展”便以高清数字影像,将山水花鸟铺展在屏幕;滑动鼠标,“织锦春晖——晋南近代童衣装饰纹样展”借助VR设备,让童衣上的牡丹、蝴蝶纹样一一浮现在观众眼前……线上打造的数字博物馆让市民与游客足不出户即可穿越远古、对话未来。
此外,运城博物馆通过策划博物馆研学、遗址寻访等百余场活动,让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开设非遗集市,现场演绎制作,让游客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馆企合作,富有巧思的700种文创产品,成为“把运城带回家”的新城市特产。
自2024年5月至今,运城博物馆已接待观众108.9万人次,开展讲解接待2500余场。匠心独运的展览、生动有趣的讲解、巧思设计的文创,将运城深厚的历史底蕴编织成动人心弦的故事,让观众在这里体悟历史、读懂运城。
仰韶时期的石雕蚕蛹古雅灵动,夏代铜刀布满铜绿……近期,运城博物馆举办“寻根——运城最新考古成果展”,来自30余处重要遗址的200余件出土文物,串联起完整的文化序列,以全景视角诠释了运城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两年来,运城文物工作者围绕“考古中国”等重大研究课题,开展主动考古发掘7项,配合考古前置任务完成近80项发掘,项目数量及发掘面积在全省名列前茅。
芮城县坡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仰韶中期环壕,为探索该区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案例;绛县西吴壁夏商冶铜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冶金考古中铜矿开采到集中铸造间冶炼环节的空白……来自国家博物馆、省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以及运城的考古工作者们躬身泥土,用一件件出土文物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坚实考古证据。
在深耕历史文化挖掘的同时,运城更以创新实践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去年10月,公众考古活动再度启幕;今年“五一”,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结合文物特色推动文创产品转化落地……这些实践以亲民的“柔性”表达,让文物走出典籍与展柜,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群众生活。
(周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