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为期5天的2023黄河非遗大展落下帷幕。
展示非遗保护工作成果
本次大展按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分类以及文化形态进行了展陈。当你走进黄河农耕文明展厅,仿佛走进一个活态非遗博物馆,面塑、布老虎、剪纸、木版年画、陶器瓷器等9省(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以矩阵式呈现,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观展体验场景。
在面塑展区,最引人关注的是山西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刚与他的团队历时40天精心制作的24节气面塑。“春分”面塑以“燕子飞来衔春归,蝴蝶飞舞驻花田”为创作意境,“雨水”面塑生动表现了“春江水日暖,草木逐日青”的春日景象……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引得众人纷纷拍照。
在“虎虎生威”布老虎展区,风格不同、形态各异的大大小小500余只布老虎欢聚一堂,承载着黄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贾氏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贾银永创作的200余个“小泥人”呈现了山西清徐老百姓搭彩楼、闹社火的热闹的场景,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展会上有两件来自兰州的宝贝——大水车和羊皮筏子。72岁的兰州羊皮筏子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张德宝站在圆鼓鼓的羊皮筏子前,娓娓讲述着羊皮筏子的制作工艺及千年传承的故事。他说:“现如今,乘羊皮筏子已变成一种旅游方式。游客在宁夏中卫的沙坡头河段,或在甘肃景泰石林龙弯村河段都能体验乘羊皮筏子游览黄河。”
深化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木版年画展示区,每天都围满了跃跃欲试参与体验的群众,这可忙坏了开封木版年画传承人李力、绛州木版年画传承人吴百锁等传承人们。“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故事,希望通过参加这次大展,让我们各地木版年画再一次碰撞、交流、融合,让非遗技艺不断提升,得到更好传承。”李力说。
来自四川的年青传承人泽灯扎西现场制作藏香:“我跟着贡确加措老师已学习四年,基本掌握了藏香的制作,现在正跟着老师学习藏医。这次来山西参加大展,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流传千年、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在现场,宁夏葫芦刻画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陶瑞珍请泽灯扎西为她制作了一些颗粒状的藏香,方便装到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小葫芦里。陶瑞珍说:“葫芦非常实用,可把玩、可盛物,可当装饰,也可做成灯具、饰品等。现在,我和村里的妇女成立了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葫芦种植规模,还办了培训班,希望能把葫芦烙画技艺传承下去。”她说。
据介绍,本次大展共有3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3000多件得意之作参展。这些作品中,既有非遗大师的经典作品展示,也有新生代传承人的创意之作,还有时尚品牌与老字号跨界合作的潮流作品。传承人们汇聚一堂,交流非遗技艺、讲述非遗故事,守正创新,薪火相传让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
群众畅享非遗大餐
本次非遗大展不仅可以逛、可以吃、可以买,还可以玩、可以学。在黄河面食文化展区,清和元等山西传统老字号非遗代表性项目,山西老陈醋等传统非遗酿造技艺以及运城麻花等山西面食文化等集中展出,以互动体验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缤纷多彩的美食文化。尤其是太原头脑、晋升传统油茶、老鼠窟元宵、运城羊肉泡馍等现场制作、售卖,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品尝、体验舌尖上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