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环抱,满目苍翠,浊漳河、蟠洪河静静流淌,216户民居院落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铺排开去,这里是武乡县监漳镇下北漳村。
“往西到县城要走近30公里,以前是窄窄一条水泥路,开车得颠簸四五十分钟才能到。”村党支部书记李志亮说。地处偏远、山多地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谋生计。最多时,全村接近一半的户籍人口常年在外,下北漳村一度有些沉寂。“改变得益于我们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这一改变更让我们看到了机遇。”李志亮回忆道。
武乡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不朽的红色记忆,深山之中的下北漳村,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80多年前,前方鲁迅艺术学校曾在此成立,一大批文化艺术界名人汇集于此,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组建起一支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队伍,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创作热潮。
以“文化之力”唤醒“沉睡山村”。2020年8月,前方鲁艺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北漳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以木刻版画、革命故事等为主要元素,对村容村貌进行整体提升,曾经破损的砖瓦得到修缮、被腐蚀的梁角得到加固,村庄的历史以文字、图片、木刻版画等形式展现出来……
自此,下北漳村变了模样。“现在户户白墙黛瓦,院落干净整洁,路边栽树种花,村子成了一个大公园。”村民李兴田说,得益于红色旅游景区的建成,下北漳村被激活了,下北漳村村民都动起来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让我们村为大家所熟知,游客纷至沓来。目前,我们村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村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就地就业。”李志亮高兴地说。
武乡太行溶洞游人如织
从城市到农村、从乡村到田间,从驿站到景区、从山野到河涵,武乡县坚持把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融入全县发展大局,融入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实践中。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蜿蜒曲折、牵手城乡,推进乡村振兴驶入发展快车道,全县农民因路而富的一幕幕正在老区大地上演。
砖壁村曾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村内红色旧址遍布。如今的砖壁村,修葺一新的沟边护栏、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生机勃勃的红色小游园……目之所及,远山如黛、如诗如画,皆是美景。“我们喝的是村委补助的‘免费水’,坐的是城乡‘免费公交’,村里卫生所、健身广场等一应俱全,俺真是沾了红色旅游的光!”村民李小飞高兴地说。
借助红色旅游优势,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武乡县积极探索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不断丰富“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要素,规划红色旅游线路,设计一日游、半日游旅游产品,村民建起民宿,开起农家乐,售卖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前方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旧址等重点景区、旅游村串联起来,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多元价值。武乡县也以此为契机,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等20多处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设置了数字互动体验区,红色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陈布置。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软实力系统工程,一批反映太行精神、八路军文化的文艺精品力作推陈出新。“红色+研学+民俗”“红色+历史+乡村”“红色+绿色+体育”“红色+文创”等精品文旅发展模式,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夜经济、夏令营、康养体验、红色研学、节会研讨等活动,形成全季全时旅游“全景模式”……
文旅融合带动一业兴、百业旺。如今,红色武乡渲染出更加朝气蓬勃的色彩——修葺一新的前方鲁艺旧址高高矗立,向游客述说着前方鲁艺师生以及其他抗战文化团体在此进行文化抗战的峥嵘过往。夜晚的砖壁村,“在太行山上”的歌词变得具体可感,“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的场面扑面而来。还有昔日可饱腹的武乡小米摇身一变成为富民增收“利器”,全县58条免费城乡公交线路便利游客出行,步步见绿、路路有景的城市景观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众,文化游、采摘游、体验游等多样旅游业态形成了处处能旅游、时时可旅游、人人享旅游的大格局……武乡的红、武乡的米、武乡的杏、武乡的好山好水,成为一张张新名片,展现着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更多人放下“泥饭碗”,端起“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