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景区的杨家战鼓威武霸气,广受好评。
雁门关景区的开城仪式。
雁门关景区。(图片由山西日报通讯员提供)
7月20日,盛夏时节,漫步山西长城沿线,一幅生态与人文交融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从雁门关的层峦叠翠到老牛湾的山水相依,这条横亘三晋大地的文化“巨龙”,正以崭新姿态讲述着新时代的边塞故事。
生态重塑,焕发长城新生。在忻州市代县,雁门关景区的油松、云杉郁郁葱葱,与斑驳城墙相映成趣。忻州市长城学会会长杨峻峰展示的对比照片生动诠释了这一变迁:20年前白雪覆盖的荒山,如今已化作绵延3.9万亩的生态屏障。偏关县通过113公里旅游廊道绿化工程,让黄河与长城沿线林草覆盖率提升至60%以上,造就“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景观。
依托生态与文化资源,山西整合境内长城推出多条主题旅游线路。大同—朔州—忻州一线的“边塞风情游”成为“热门游”,游客可徒步长城、探访古堡,感受金戈铁马的边关岁月;偏关老牛湾至河曲的“黄河长城交汇游”,则让游客尽览山河壮丽的自然奇观。“过去游客多聚焦五台山、平遥古城,现在游长城成了新亮点。”太原中旅负责人介绍,2024年长城沿线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自驾游、研学游占比显著提升。
沿线多地推出创新体验项目,让长城文化生动可感。雁门关景区通过实景互动,重现古代戍边将士的英勇故事;娘子关景区结合水乡特色,开发“长城+温泉”休闲度假模式,成为京津冀游客的青睐之选。
数字技术平添了互动性:阳泉固关长城的AR技术让游客“穿越”回明代体验守关日常,大同得胜堡的全息投影再现当年边贸繁荣。“以前看长城就是爬城墙,现在能‘对话’历史,孩子特别喜欢。”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感慨道。
文旅发展为沿线乡村带来增收新模式。右玉县依托长城发展生态摄影旅游,带动农家乐、民宿兴起;岢岚县打造“长城人家”品牌,将传统村落改造为特色文旅小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我们村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游客多了,土特产不愁卖,还能做导游。”广武古城李姓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变化。据统计,沿线已有200多个村庄受益,数万农民实现增收。
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建设区,山西目前正加快文旅深度融合,未来将重点打造大同—朔州长城文化核心区,建设遗址公园、博物馆和研学基地,完善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推动长城旅游从“一日游”向“深度游”转变。
(王荔)
《山西省长城保护办法》摘要
•将长城辟为参观游览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依法报省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城段落,应当报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一)安全状况适宜公众参观游览;
(二)有明确的长城保护机构,已依法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并已建立保护标志、档案;
(三)符合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
(四)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长城被辟为参观游览区的,长城保护机构应当与利用单位签订协议,将保护责任作为协议的重要内容。
•鼓励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依法参与长城保护活动,向文物主管部门提出长城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参与长城的安全巡查、知识普及、公众服务、科学研究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