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鹏飞实业有限公司焦炉煤气制氢项目厂区一角。山西经济日报记者王蕾摄
在山西,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正悄然重塑着这个能源大省的产业肌理。
数百米深的矿井下,潞安化工集团新元公司主运输皮带静默运转,其核心动力已悄然革新:永磁直驱电机取代了传统的“减速机+异步电机”系统。“能耗直接下降了11%!”该公司机电部部长李志超紧盯数据屏。他介绍说,通过对芳纶输送带实施轻质耐磨改造,每月节省电费近12万元。
这是我省以技术创新驱动节能降耗的生动切片,也是全省锚定“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映射。
战略引领:
政策指挥棒下的全域绿色转型
省委、省政府将节能降耗视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高位推动,系统布局。省级层面构建起以《山西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为统领,《山西省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管理工作方案》《山西省节约能源“十四五”规划》《山西省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计划》《山西省能源领域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计划》等为支撑的“1+N”政策体系,明确“有序实施碳达峰山西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清晰路径。
政策体系为高耗能项目戴上了“紧箍咒”。2021年以来,我省对全省“两高”项目进行全面起底,率先建立省级联席审核制度。审核通过的26个拟建项目,全部按要求落实产能和能耗替代,单位产品能耗均达标杆水平,实现了“上项目不增能耗”的硬约束。这为全省腾挪出宝贵的能耗空间,也为企业指明了绿色准入的方向。
宏观政策如何精准滴灌?我省创新推出用能预算管理试点,在太原、晋城、吕梁、临汾等市,探索建立“可复制、能推广”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同时,创新工作模式,结合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填报要求建立了在线填报系统,构建了“省级复核、市县初审、企业填报、专家协同”的四级联动机制。截至目前,全省774家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已全部完成档案填报工作,年综合能耗5000吨—1万吨标准煤的重点用能单位正在开展档案填报,实现了重点用能单位精细化、溯源化管理。这套机制,正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宏观目标层层分解,传导至每一个能耗单元。
宏观战略与微观管控的合力,结出丰硕果实。初步测算,“十四五”前四年(2021-2024),全省能耗强度累计下降超过17.5%,已阶段性完成“十四五”总目标任务。
技术攻坚:
智能与革新驱动的能效跃升
技术是节能降耗的核心引擎,我省坚持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工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大力推进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技术应用推广,企业的车间与生产线成为这场能效革命的生动实践场。
山西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大力实施的熔盐储能工程,如同一个巨大的“绿色充电宝”。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该公司在电网低谷时段储存富余电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在高峰时段释放热能用于生产或发电,实现能源的跨时空精准调度与削峰填谷。这与其部署的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系统相辅相成,对高炉、转炉、轧钢等环节产生的余热余压进行智能监测与回收,显著降低了外购能源依赖。这些智能化系统协同运作,让能源流动尽在掌握,是全省构建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实现“每一度电物尽其用”目标的微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