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二,回娘家的日子,平遥县宁固镇左家堡村,随着一声欢快的喊声,左宪杰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合碗子,开启了招待姐姐、姐夫们的家宴。
过年讲究的就是一个“年味儿”,平遥古城是北方古城中最具年味的代表,走进巷子便可感受到平遥人高高围墙里维系的风俗。在平遥,有着“没有蒸碗不成年”的习俗,每逢过年,家家都要烹制“合碗子”。
只见左家的宴席上摆上了传统的八碗八碟,以及新加的鱼虾、果品。席间,小孙子问奶奶为啥叫“合碗子”。73岁的左大娘说,“合碗子”既是菜名又是碗名。最开始合碗子是指专门用来放置肉食的土陶碗,敞口,深度略浅,直径约三寸;烧制时不上色釉,颜色呈土褐色,也有人说是褐碗子。后来就演变为合碗子菜系了。
的确,晋菜里蒸的做法占到了八成,平遥“合碗子”就是蒸菜的代表性菜品,丸子、烧肉、小酥肉等都可以拿来做“合碗子”。“八碗八碟”乃平遥传统名肴,早在清代初年已初具规模,到了清道光、光绪年间,随着票号的兴起,“八碗八碟”便开始风行于平遥城。后来还有“八八一领二”“大四四,中四四,小四四”,或是“九碗六烩碗,七个碗,五个碗,整四盘”等类似说法,菜式数量不同,只是内容上有传统,也有创新。
在晋中市工作的姐姐月艳说:“没有合碗子的年不能算是年。咱平遥的合碗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它不仅是过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更是家的味道。”
“是了,小时候,就盼着过年。一到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烹制合碗子,满村都飘着肉香。”酒过三巡,常年在武汉做生意还练就了一手好厨艺的左宪杰说,那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老爸合“合碗子”。烧、熬、炸烹、酿、炖、焖、煮、蒸轮番上阵,简直是一门艺术。
“现在日子好过了,饭桌上的菜肴花样多了,但还是忘不了合碗子的味道。所以,每年过年,我们都会定制合碗子。前段时间,还给北京的亲戚邮寄了真空包装的合碗子礼盒。”表姐俊芳接着话茬说。
传承的味道,是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片段。合碗子是平遥老百姓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过日子”摸索和创造出来的,那些碗碟,不仅凝结着平遥抹不掉的年俗老味道,还充盈着浓郁的情与爱,承载着阖家团圆的喜悦,寄托着人们对新春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