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阀门生产车间一角。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阳泉高新区,蓝天白云下,如茵绿草中,一处高大的厂房赫然矗立。
走进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一字排开,机械手上下翻飞。工人指尖轻触按钮,数控设备高效运转,一件件精密阀门部件流畅成型。
如果不是厂史馆墙上发黄的照片,没有人会把它和100多年前名叫“永巨”的小作坊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阳”字阀门,见证现代机械工业蓄势成长。
7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百年老企,何以新生?记者行走其间,探寻阳泉阀门在时代浪潮中一路向新的蝶变密码。
岁月磨砺铸就“坚韧不拔”
2014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最后的铸造厂》真实记录了阳泉阀门公司生产场景:巨大车间烟尘弥漫,吊梁飞车,铁水飞溅,舂砂造型,修模合箱。工作环境用三个字总结:脏、差、险。
当时的铸造工艺是全国仅存且最落后的工艺。镜头里的工人们满脸黑污。他们调侃自己:被白灰熏染只剩下两只眼是黑的,被黑尘熏染只剩下两只眼是白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片名“最后的”三个字背后,是滚滚时代浪潮下老企业的艰难和苦涩。
1924年,阳泉市这个名称,还未正式出现在山西省的地图上,但在晋东这片因正太铁路兴建而渐渐人烟辐辏的土地上,一家名叫“永巨”的企业诞生。“永巨”,这个名字代表了奠基者们心中的梦想——创造一份兴旺发达的不朽事业。
一百年的风雨洗礼,“永巨”矢志不渝,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私合营,合并八家企业,改称阳泉市阀门厂,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制为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百年漫长岁月里,经历种种变革。
这一次,阳泉阀门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最初的厂址已经被市区繁华的街道包围,破旧的厂房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破茧重生”迫在眉睫。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本就不太高的行业利润岌岌可危,“搬家”要的是投入,风险又如影随形。是主动“脱胎换骨”求生存,还是原地踏步听天由命?
岁月赋予了阳泉阀门深厚的底蕴,也铸就了它坚韧不拔的品格。2020年,阳泉市政府按照“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的原则,大刀阔斧地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腾笼换鸟”“专业化重组”。“搬家!拿出家底搬家!”公司毅然作出了抉择。他们自筹7000万元“搬家”启动资金,走进了赓续创业的新天地。
36岁的杨彦光在阳泉阀门工作已有15个年头了,父亲杨承惠更是为厂子奉献一生,直至退休。数十载光阴匆匆,父子二人共同见证着企业的发展和变迁。
在杨彦光的童年回忆里,阀门厂如同一幅褪色的老油画,斑驳的红砖厂房爬满了牵牛花,下雨天车间门前的水洼里,倒映着父亲忙碌的身影。
“百年间,阳泉阀门历经了无数次的变革与挑战,市场竞争、技术更迭、经营起伏。而正是由于企业和职工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才一次次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企业发展的奇迹。”杨彦光说。
百年匠心锻造“微米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