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永巨”点燃山西阀门工业第一缕星火。发轫于此,始终锚定“工业阀门制造”这一核心领域,阳泉阀门将“专注”二字刻入发展基因。
谢贤村回忆起工作岁月时如数家珍。
1954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厂,通过精细调控冲天炉的风压与风量,他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于1988年获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功。在秦山核电站建设过程中,他带领技术人员完成了海水阀的研制任务,于1993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赵爱花,1992年大学毕业,1996年来到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她曾深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搞维修,也曾在酷暑难耐的神华焦化工地调试机器,还爬上过邯钢高耸入云的高炉铁梯。她带头解决技术难题千余项,取得国家专利40多项。公司专门成立了“赵爱花劳模创新工作室”,将“传、帮、带”的任务交给了她,她也不负所托,培养出了一批能挑大梁的技术骨干。
2021年搬迁至阳泉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后,阳泉阀门投入3000余万元升级设备,加速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为“精工制造”奠定了基础。
生产车间里,每一道工序都展现着对“精”的追求。5.7米立式数控车床,加工直径2.8米的大型闸阀时,能将精度精准控制在微米级。氢能阀的“零泄漏”标准要经过无数次严苛的密封测试才能确立。凭借对细节的极致把控,“阳阀制造”的58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0个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代一代人的奋斗成就了一个百年企业,也迎来了企业在新时代的飞跃。现在,阳泉阀门的产品进入上海宝钢、秦山核电、天津煤气、神华集团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凭着企业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买闸阀,到阳泉”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其生产的10余类、120个系列、1300余个规格的产品广泛用于冶金、焦化、水电、化工等行业,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
创新基因催生“老树新花”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以“研发立企、标准兴企”为信条,2000年以来累计投入6200余万元用于研发。设立省级技术中心,组建39人的专业研发团队。截至目前,已累计申请专利72项,获得专利63项。
7月的阳泉暑气正浓。车间里,50岁的阳泉阀门技术创新部部长靳利铭回忆着自己刚入厂时的情形。
那时,技术部正在攻关冶金阀门,部门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别的岗位倒三班,技术部是“没班”,因为加班加点把进度赶在前头,后面的工序才有余地。
时光流转,如今这股“赶在前头”的劲头早已化作所有员工心中的责任。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阳泉阀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11%左右,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
在氢能阀门生产线上,技术突破的脉搏跳动得最为有力。2024年,阳泉阀门产品通过58项国内技术空白填补、10项国际先进水平认证,主导修订《高压氢气用管线球阀技术规范》,产品通过欧盟CE、美国API双重认证,远销至30余个国家。
创新基因已融入企业的血脉。阳泉阀门与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博士驻企工作站”,攻关相关技术,及时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动态,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与此同时,随着劳模创新工作室与“金牌工人”晋升体系的建立,全员培训与技能竞赛提升素养,一线工人月均收入破万元。高温硬密封球阀突破650℃耐温测试,助力产值从3000万元跃升至1.2亿元。
行走至车间的另一端,28岁的技术员代甜甜正记录着设备材料数据。这位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年初通过阳泉市“带编入企”政策加入了企业技术团队。在代甜甜眼中,前辈们伏案工作的背影,就是最生动的入职教材。
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如今,“赶在前头”的劲头,依然在阀门厂传承着,代甜甜告诉记者,前人技术积累如山,而自己正站在山巅远眺。
今年上半年,阳泉阀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其中,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5%。这份成绩单背后,离不开233名员工将企业做强、做优的决心。
历经淬炼、向新而生。阳泉阀门,一家百年企业成长故事,正是中国制造业无惧风雨、逆风前行的生动写照。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阳泉阀门再出发。“以科技创新为翼,以人才聚力为帆,在制造强国的征程上破浪前行,在新的时代考卷上续写新的荣光。”董事长杨亚蓉信心满满。
(白雪峰 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