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山西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山西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一泓清水入黄河 两岸锦绣入画来

一泓清水入黄河 两岸锦绣入画来
2025-10-15 10:41:37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  


治理后的汾河古交市镇城底段。

建设后的临汾锣鼓大桥。

治理后的襄汾段河道。

治理后的汾河太原城区通达桥至晋阳桥段。

治理后的汾河太原城区迎泽桥段。(图片由省水利厅提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情况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牢记领袖殷殷嘱托,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打响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攻坚战,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谱写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汾河的新篇章。

开源节流推动水量丰起来
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

从中国地图上看,山西省的形状酷似一片树叶,汾河就像是这片叶子上的茎脉,渗入到这片土地的最深处。

汾河发源于忻州市宁武县境内的管涔山麓,自北向南,纵贯山西,于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干流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7万平方公里。

20世纪60年代,根据我省著名作家胡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汾水长流》上映,其主题曲《汾河流水哗啦啦》优美动听、传唱一时,汾河美景传遍大江南北。

20世纪80年代起,受降水径流减少、地表拦蓄利用和采矿影响,汾河流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超采严重。汾河下游河道与河床萎缩,滨河生态空间被压缩,影响河道行洪安全,汾河一度陷入“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窘境。

从源头活水到全线复流,汾河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保护汾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2021年12月30日,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三部门联合印发《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细则(试行)》,出台生态保护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流域内各市县水生态治理积极性,有效推动汾河流域水生态质量显著改善。

为进一步构建职责清晰、调度科学、管理有力的汾河水量水质保障体系,2025年,上述三部门结合工作实际,把“实施细则”修订调整为“实施方案”,提出汾河上下游水量水质补偿的断面和指标设置,明确补偿的计算方法、结算程序及补偿资金使用范围和各方职责分工。

与“实施细则”相比,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实行的“实施方案”,职责分工更加明确。水质水量核算由省生态环境厅统一负责调整为省生态环境厅和省水利厅分工负责。水量核算断面经上下游沟通一致重新设定,在市界断面实施标准化新建、改建工程,更加合理、科学、精准。

水源保障更加充足。结合目前我省水网体系建设实际,“实施方案”按照“充分利用本地水、合理补充外调水、用足用好黄河水”原则,通过“六水济汾”实施汾河生态补水。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汾河补水19亿多立方米。

目标管控更加科学。流量保障目标由全年全线不低于每秒15立方米调整为根据来水预测,统筹考虑生态补水、农业灌溉、工业供水等因素实际影响进行动态调整。每年年初编制印发全年水量调度计划,年中每月据实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在农业灌溉用水关键期按旬调度,断面流量低于每秒1立方米时按日管控。

调度管理更加有力。“实施方案”根据全省补水工程和水量需求实际实行总量控制、分区管理、按月调度,水量调度更科学、精准。

经费水量更有保障。“实施方案”明确,从2026年开始,汾河生态补水保障经费从2.277亿元增加到4.554亿元。以万家寨引黄南干线作为主要补水水源测算,每年可向汾河实施生态补水2.3亿立方米,年增加补水量1.15亿立方米,较2022年至2024年年均补水量增加一倍,保证汾河全年全线不断流,逐步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

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历史上就以泉水丰沛、稻米飘香闻名遐迩,“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美晋祠泉水之美、稻米之佳的诗句。之前,晋祠泉水逐渐减少直至断流。近年来,随着汾河水量渐丰,晋祠镇多处泉眼出现复涌。9月25日,在晋祠镇索村,稻农赵子炎指着村里一处复涌的泉水激动地说:“好久没见这样的泉水了!又能种出小时候吃过的大米了!”

治管并重推动水质好起来
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9月26日,在吕梁市文水县刘胡兰镇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记者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看到,浑浊的污水经过预处理、生化反应和消毒环节,最终变为清澈见底的达标水。

“目前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量在4000吨至5000吨之间,基本解决了养殖、屠宰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汾河支流磁窑河的突出问题。”污水厂项目负责人、文水泽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白帆说。

水质是汾河的生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关键指标。磁窑河是汾河的一级支流。文水县是肉牛养殖大县,曾面临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该县境内的磁窑河水质长期受到影响。

为了让水质早日好起来,从2019年起,吕梁市按照“源、点、环、带”治理思路,推进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排查整治,狠抓工业废水深度治理,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文水县沿河划定禁养区、扩建污水处理厂、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综合治理,筑起保障汾河入河水质的严密防线。特别是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推动下,文水县对刘胡兰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提标改造,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污水处理要求。

“一泓清水入黄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的殷殷嘱托。省委、省政府把“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坚持高位推动,形成省市县三级合力攻坚,层层落实。坚持系统谋划,先后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行动方案》《工程方案》和《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攻坚战工程的十六条措施》,明确工程建设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搭建起推动工程落实的“四梁八柱”。制定专班办公室工作规则、工作要点、18条工作机制等,建立月度快报、季度专报、工程通报、工作简报“四报”联动机制,完善工程清单化、工作图表化、操作手册化、标准模板化、调度机制化“五化”闭环工作法,提升工作质效。坚持重点攻坚,系统推进,确保水质稳达标。

为实现汾河水生态质量“泓”与“清”统筹提升,我省坚持治管并重,一体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在“治”的方面,大力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等专项攻坚行动,推动84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深化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3730个入河排污口纳入监管平台。

——在“管”的方面,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船、溯源监测等技术,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力度。深入实施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创新推进水质与水量联动考核。

2024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4.7%,其中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磁窑河文水出境断面水质已提升至地表水Ⅲ类。

2025年1月—6月,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96.8%,同比提升8.5个百分点。其中汾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90.5%,同比提升19.1个百分点;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保持在优良水质。

太原市汾河管理委员会宣传接待科负责人郭凡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段视频——两只近乎透明的桃花水母在水中悠然漂浮。“这是去年夏天有市民在太原汾河景区四期拍摄到的。桃花水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被誉为‘活体水质检测器’。这是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极佳的生动印证。”郭凡说。

生态修复推动风光美起来
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

河道内芦苇摇曳,成群的白鹭、鸳鸯在水里嬉戏。两岸水草丰茂,生机蓬勃。游人或漫步塑胶步道,或倚栏远眺,尽享生态之美。这是记者9月29日在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晋中市介休段岸边看到的情景。

“以前村里的臭水塘离我家就20米远,夏天我们不敢开窗。现在水清了,空气清新,晚上坐在院里乘凉,美美的!”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村民张海厚说。

汾河介休段全长33公里,其中人口密集、地势低洼的义安镇段就占到12.5公里。目前,义安镇区域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已完成90%,项目覆盖周边10个村,惠及村民1.1万余人。

让汾河两岸风光美起来,是三晋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也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直观展示。

2018年10月,我省纳入第三批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在太原、忻州两市实施81个试点项目,建设宁武县汾河河道治理、宁武县汾河沿线湿地环境治理、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静乐县汾河廊道生态保护修复、静乐县汾河干流水系修复和古交市汾河下游三期河道治理等项目。

2020年4月,省政府印发《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规划干流治理河长535公里。同年6月,省水利厅编制《汾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治理总体实施方案》,规划汾河上游两岸边山绿化和水土保持、汾河上游沿岸建制镇及农村农业污染治理、汾河水库清淤、汾河上游水系综合整治、汾河上游景观工程5项工程。治理范围为汾河源头至太原兰村段。

目前汾河干流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为——

2021年以前,汾河干流上主要实施了忻州宁武、静乐段和太原城区段蓄水美化工程、13.5公里先行示范段,及临汾洪洞、尧都、襄汾段等河道生态治理项目,完成治理河长229公里。

2021年,重点推进汾河干流生态治理工程18项,治理河长197公里,主要包括上游娄烦、古交段,中游汾河百公里,下游河津段及万荣入黄口。

2022年,重点推进汾河干流生态治理工程13项(包含于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之中),与2022年5个“五湖”治理项目一起列入全国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统筹推进。此次汾河干流治理河长290公里,主要包括晋中、临汾、运城3市的灵石、霍州、洪洞、尧都、襄汾、侯马、曲沃、新绛、稷山9县(市、区)。

至此,汾河干流全线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堤防防洪标准已达到国家规划防洪标准,汾河生态廊道基本形成。

素有“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之称的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前后对比,野生植物增加了4属15种,野生动物增加了16科51种,其中鸟类就有39种。

生态治理工程不仅改善了环境,也成为重要的民生福祉。静乐县以汾河绿色生态长廊为轴,辐射带动沿线地区旅游快速发展。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新增57万亩林地,聘请30多名周边村民担任巡护员。紧邻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的神峪沟村,借势发展康养产业,以“康养中心引客、山上民宿留客、庭院经济悦客”模式,吸引城市消费群体,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20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乘楼船从渭水经黄河入汾河,溯河而上,写出“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名句。如今,一泓清水入黄河,两岸锦绣入画来,汾河正以其美丽底色,奏响新的时代乐章。

(高桦)

碧波千里铿锵作答

汾河,这条蜿蜒于三晋大地的母亲河,是一部流动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古老记忆,映照着新时代三晋儿女的奋斗与梦想。她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黄河第二大支流,更是三晋大地的精神血脉,其脉搏的每一次跳动,都牵动着山西高质量发展的节奏与未来。

漫步汾水之滨,历史的风扑面而来。这里,曾流淌出《诗经·魏风》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劳作号子,见证了晋国霸业的恢宏气象;这里,曾映照过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登高望远,也承载着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千古慨叹。汾河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三晋大地的灿烂文化。杏花村的酒香在河风中飘荡,晋商驼队的铃声仿佛还在古渡口回响。汾河也是一条文化的根脉,塑造了三晋儿女坚韧、质朴而又睿智的精神品格。

然而,这条承载着辉煌记忆的河流,也曾历经沧桑,黯然失色。曾几何时,过度开发与污染排放,让“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动人景象在部分河段成为记忆。河床干涸、污水横流,母亲河身上的伤痕,刺痛着每一个儿女的心。生态的警钟,长鸣耳畔,治理与恢复,迫在眉睫。

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嘱托与期待,为汾河的命运带来了历史性转机。“一泓清水入黄河”正是这一宏伟蓝图最凝练、最动人的表达,是三晋大地生态修复写入时代答卷的庄严承诺。

这是一项集流域综合治理、水质提升攻坚、生态补水、湿地修复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新发展理念在山西的生动实践。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愿景正成为风景。随着“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扎实推进,汾河正抖落历史的尘埃,重现碧波荡漾的青春容颜。越来越多的河段,清流潺潺,鸥鹭翔集;两岸绿意盎然,绘就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太原城区段的汾河公园,如同镶嵌在城市中的翡翠项链,成为市民乐享其中的“城市客厅”。这“清水”的背后,是壮士断腕的决心,是绿色发展的转型,是无数治水人日夜兼程的守护。

治理保护非一日之功,文化传承更需清水长流。汾河的重生,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一场关乎文脉延续与精神提振的深刻实践。我们要让清波与文脉交融,依托沿岸古迹、非遗、村落,建设文化生态廊道,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汾水悠悠日夜流,千年文脉此中求”的深厚底蕴。让古老的汾河文化在清澈的河水中洗尽铅华,焕发新生,让母亲河成为一条流淌着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的“幸福河”。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期待。当汾河携带着三晋大地的清澈问候与深情厚谊,奔入黄河母亲的怀抱时,那就是山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表达。这“一泓清水”是献给黄河的厚礼,是献给未来的承诺,更是山西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鲜明标识。

让我们共同守护汾河母亲河,让她在历史的回响中,奏响更加恢宏动听的时代乐章。

(王秀娟)

特写1
汾河忻州宁武段源头治理,封堵泥沙输送通道
淤地坝变聚宝盆

9月23日,在忻州市宁武县,近20米高的李家沟淤地坝巍然屹立,周围草木青葱,簇簇高粱饱满厚实,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巡检员吕树峰打开自动巡检App,看到“定位成功!李家沟大型坝距您约7米。”提示后,按下“开始巡检”按钮。

“巡检主要检查溢洪道、卧管等关键设施是否完好通畅,还要看是否有取土挖洞、倾倒垃圾等人为破坏的行为。”吕树峰告诉记者,以前这里风沙弥漫、植被稀疏;如今建了淤地坝,向汾河输送的泥沙逐年减少,不仅蓝天白云常在,清水良田也触手可及。

宁武是汾河的发源地。由于长期受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影响,汾河流域内水土流失问题一度十分严峻。为确保汾河水质“生命线”,20世纪80年代后期,宁武县开始大规模治理汾河,修建淤地坝是其中重要举措之一。

“淤地坝通过层层拦截泥沙的梯级形态设计,能有效削减洪峰,延迟洪水下泄。”宁武县汾河治理事务中心主任李跃文说,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泥沙输送通道,待河水沉淀变清后再有序排放,达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效果,极大地减轻了下游的淤积压力。

一座淤地坝的“寿命”在15年—20年。李家沟淤地坝建于1992年,设计总库容54.47万立方米,拦泥库容31.67万立方米,能抵挡平均300年可能出现一次的极端洪水冲击,设计之初预计15年将库容积满,如今仍在“服役”。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综合治理,汾河宁武段流域内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李跃文向记者展示自动巡检App上工作人员上传的巡检情况:“如今泥沙来源显著减少,淤地坝淤积的速度越来越慢。县里先后建设的21座淤地坝中,有13座大中型淤地坝仍处于‘壮年期’,7座达到淤积库容,1座已按小(Ⅰ)型水库管理方式运行。这意味着治理效果显现出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当泥沙在坝体内逐年沉淀堆积,最终被填满,淤地坝便功成身退,进入新的阶段——淤地造田;而原先的荒沟已被淤填成平整连片的人造沃土。这些“新生”土地交给农民耕种,实现从防护性工程到生产性资源的“华丽变身”。

在高粱地里,吕树峰拨弄着红穗头,眼角眉梢都是笑意:“你看这坝地里的土地松软细腻;坝里蓄的水能顺着渠沟直灌到地头,粮食产量是过去坡地的十倍。淤地坝就是咱宁武人的‘聚宝盆’!”

(高玮)

特写2
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打造绿色生态长廊
一水中分风光美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汾河岸边映照,最先唤醒的是长达43公里的汾河太原城区段。放眼望去,水面上浮光跃金,碧波荡漾,锦绣太原城因这“一水中分”而更加灵动起来。

这是9月27日的上午,几十只水鸟在河边嬉戏觅食。“这几只是白鹭,那两只是苍鹭,那边还有鸬鹚、麻鸭……”摄影爱好者王琪边拍摄边给记者介绍水鸟的名字。

王琪多年来一直喜欢拍摄汾河边的风光景物,他告诉记者,以前河边的鸟很少,能拍到一两只就特别激动,现在河边的鸟越来越多了。“这说明汾河的生态越来越好了!”

全长716公里的汾河,流经太原市188公里,赋予了这座千年古都厚重的底蕴和蓬勃生机。汾河太原城区段北起兰村出山口,南至迎宾桥往南2公里处,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体化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进一步加强汾河流域生态治理。历经多年持续修复治理,经过四期工程,2021年9月,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完工。

目前汾河太原城区段绿地面积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约3000万立方米,城市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3450立方米/秒),水质已达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

“汾河太原城区段就是我们常说的太原汾河景区,现在有165种鸟类或迁徙或栖息在景区内。景区内还栽植有230余种各类树木花卉,布设了40余处景点。”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宣传接待科负责人郭凡说,景区内的雁丘园、汾河晚渡、晋汾古韵等一系列文化景观,使人们在欣赏美丽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

“汾河景区,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两条滨河自行车道,在这里骑行,又飒又爽!”郭凡介绍,总长85公里、净宽5米至8米的滨河自行车道于2021年5月完成,同时建设了11处观景休憩平台,加装了52套自行车助力推行装置及照明和信息监控等,是景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景区倡导、鼓励市民游客采用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有效减少碳排放。”

复苏母亲河,建设幸福河。“我们将持续提高景区管理服务品质,为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贡献力量。”郭凡说。

(高桦)

特写3
汾河运城万荣段综合整治,构建一体化生态屏障
绿意盎然景色新

9月29日,秋日阳光洒在万荣汾河入黄口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如碎金闪烁。岸边芦苇摇曳,时有飞鸟掠过水面。岸边的凉亭里,荣河镇邱家村一支民间乐队正热闹排练,鼓点沉稳有力,唢呐清亮婉转,欢快的调子和着汾河水拍岸的响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秋日乐章。

很难想象,如今这片宛如“天然氧吧”、满是生机与活力的水域,过去竟常年河水漫滩,堤防塌陷事故频发,时常威胁着周边村民的生活安全。

2022年3月,万荣县启动黄河流域(万荣段)汾河治理保护工程,规划建设工期36个月,总投资4.32亿元。工程通过护堤、治沟、修坡、植绿、架桥等综合治理措施,全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屏障,为汾河万荣段的蜕变按下“加速键”。

“我们加固了13公里河堤,改造抢险道路,连通桥梁,确保行洪畅通。”万荣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工程还对堤防进行大规模加固及堤顶硬化,共计25.53公里;堤顶由原来的六七米加宽至11米,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硬化,宽度达8.5米。新建和改造退水闸4座,建设防汛抢险集散点4处,有效消除防洪隐患。

在做好防洪减灾的同时,生态修复和保护也是此次治理工程的重点。坡面实施生态绿化,栽植护岸林300亩、水源涵养林500亩,还在汾河左岸栽植乔灌木5万余株,打孔种植紫穗槐400万余株,恢复生态空间环境3.75万平方米。与此同时,针对沿线十余条沟道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谷坊、集水井等水利设施150座,铺设排洪渠、排水管等15公里,成功治理沟壑面积7400亩。

为进一步提升汾河万荣段的颜值与生态品质,万荣县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两侧下足了功夫,不仅建设了14.7公里的生态绿化带,还打造了10个特色绿化节点,绿化总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让公路成为一条串联美景的“绿色廊道”。

经过3年多的努力,今年3月,汾河万荣段综合治理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如今,站在高处俯瞰,新貌令人眼前一亮。曾经裸露土地的河岸现已绿意盎然,生态防护林如一条绿色的丝带,紧紧守护着这条古老的河流。

“水清了,岸绿了,湿地连片了,鸟儿也多了。如今这里不仅成了村民的好去处,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来游玩打卡呢!”谈及汾河的变化,荣河镇邱家村村民蔡瑛自豪地说。

(周明飞)

(责任编辑:何剑)
关键词:黄河

为您推荐

10月13日,省长卢东亮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10月13日,省长卢东亮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10月13日,省长卢东亮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全省国庆中秋节日期间重点工作和防汛救灾、秋粮抢收有关情况汇报,研究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优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等事项。
2025-10-14 09:46:01
山西省全力抢收抢烘确保颗粒归仓

山西省全力抢收抢烘确保颗粒归仓

制图:王静为有效应对连日来的阴雨天气,山西省采取多项措施,对秋粮抢收、烘干晾晒等多个环节严密部署,强化工作落实,确保服务到位,扎实推动全省“三秋”生产工作有序开展。
2025-10-13 09:37:24
强基提质优服务 “健康山西”惠民生

强基提质优服务 “健康山西”惠民生

省级医疗机构专家依托“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对介休市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进行实时腹腔镜手术指导。山西日报通讯员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着力建设研究型病房,让更多患者享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
2025-10-10 09:58:44
卢东亮分别会见有关中央企业负责同志

卢东亮分别会见有关中央企业负责同志

9月26至27日,省长卢东亮分别会见来晋出席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的中海油集团董事长张传江、国家电力投资集团董事长刘明胜,大唐集团总经理李向良、中国华电集团总经理叶向东、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总经理冯来法,就共同推动能源转型深入交流。
2025-09-29 09:34:02
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开幕

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开幕

晋云科技展位,观众正在了解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已应用于矿下主煤流皮带运输系统异物捡取及智能巡检等工作。
2025-09-28 14:53:59
端牢能源饭碗 加快绿色转型

端牢能源饭碗 加快绿色转型

图为潞安化工集团煤基清洁能源公司厂区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作为能源大省,山西肩负着保障能源供应和推动能源转型的双重使命。
2025-09-26 10:23:08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