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山西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山西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守护文明根脉 赋能时代新韵

守护文明根脉 赋能时代新韵
2025-11-21 10:11:38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  

在万荣县解云仙花馍店里,民间艺人正在捏制独具晋南特色、栩栩如生的面塑花馍。薛俊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并将其纳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部署。在云冈石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平遥古城,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运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在五台山南麓的深山中,千年古刹佛光寺东大殿,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数字孪生”——高精度激光扫描仪发出微弱的光芒,划过唐代梁柱的每一道沧桑纹理,精确记录下每一个榫卯结构;多旋翼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飞行,通过倾斜摄影技术,精确勾勒出这座千年古建恢弘的屋顶轮廓与整体形态。在晋南,年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再局限于乡村戏台的演出,借助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让晋剧、蒲剧的声腔传入千家万户,收获了无数年轻粉丝。在忻州古城,传统面塑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交融,创造出既保留传统精髓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

这些一静一动、一古一新的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山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图景——在固本强基中守护文明之源,在活化利用中赋能时代新韵,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真正“活”起来。

让历史印记成为时代引擎

历史是永不褪色的智慧,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力量。对山西而言,善待这些文明瑰宝,既是对先辈的告慰与责任,更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投资与长远布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历史必然,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中,那些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文化遗产,已不再是沉睡的历史印记,而是承载民族基因的精神密码,是照亮前行道路的智慧灯塔,是山西乃至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永恒见证。

山西,这方见证了无数文明华章的厚土,正在时代潮头开启新篇。

守护文明根脉,是一切传承与发展的基石。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云冈石窟的佛陀微笑穿越千年,五台山的梵钟清音回荡山谷,平遥古城的市井格局保存完整,散落乡间的古建遗珍静静诉说——每一处都是不可再生的文明印记。我们需要以敬畏之心对待这些时光的见证,以科学保护为原则,运用现代技术实施精准修复,让古建“延年益寿”而非“返老还童”。更重要的是,需将单体保护的视野,拓展为对整体文化生态的守护——让古村落保持其原有的生命节奏,让历史街区延续其独特的人文气息。

保护不是将美好封存,而是要让古老的生命在当代重新绽放。真正的传承,是让博物馆里的珍宝、大地上的遗产、古籍中的智慧都“活”过来,成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这需要创造力的驱动——通过深度旅游,让游客从旁观的“看客”转变为能与历史对话的参与者;开发文创,让国宝以亲切的姿态走进寻常人家;借助数字技术,构建“云上古城”“云上石窟”……使千年文明突破时空界限,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新生。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根本目的在于将其转化为推动时代前行的精神动力。这要求我们将文化基因深度植入山西发展的血脉,激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城市更新中,我们应做有情怀的规划者,促成现代建筑与古老文脉的和谐共鸣,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乡村振兴里,要让沉淀于乡野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构筑村民安居乐业、游子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产业转型路上,则需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既有山西底蕴、又具时代气息的新业态。

唯有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承与创新共进”的理念,方能激活沉睡的文化遗产资源,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真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注入持久文化动能与强大精神动力。如此,方能助力山西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最终书写出彰显历史底蕴、顺应时代潮流的三晋新篇章。(赤木)

固本强基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保护是第一位的。”这句话在山西,重若千钧。面对“国宝遍布地上”的丰厚家底——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位居全国第一。山西将文物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构筑起“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现代化安防体系。

系统性抢险修缮,让古建“延年益寿”。山西持续实施古建筑系统性保护工程,创新性地将资源向基层、向低级别文物倾斜。2021年以来,全省投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合计10.71亿元,共安排900余项文物保护项目。针对木结构建筑防腐、防蛀、防垮塌的难题,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研发应用了木结构无损检测、生物防治等多项关键技术,使一批濒危的古建筑,如长治玉皇观五凤楼、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等,从“病危”状态转危为安。应县木塔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则通过持续的结构监测与稳定性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健康档案,为未来的大修积累了宝贵的数据与经验。

“文物平安工程”织就天罗地网。“十四五”以来,山西大力推进“文物平安工程”,投入专项资金6.87亿元,为重要文物单位安装先进的安防、消防、防雷设施。在云冈石窟,覆盖全区域的智能巡检系统,整合了400多个监测点,能实时感知环境变化与人为活动,并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在平遥古城,智慧消防平台将2800多个烟感、温感报警器接入大数据中心,结合古城内22个消防水鹤的智能化改造,实现了火情的早期预警与快速处置。

重拳打击文物犯罪,坚守法治底线。山西始终保持对文物犯罪的高压态势。公安机关与文物部门紧密协作,建立了“联防联控、快反快处”的联动打击和防范长效机制。近年来,成功破获了“侯氏兄弟团伙盗掘古文化遗址案”“闻喜县系列盗墓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有力震慑了犯罪,守住了历史底线。同时,在全国率先推行“文物保护网格化管理”,将文物保护责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了文物保护从专门机关管到全社会共同管的转变。

创新推出的“文明守望工程”,通过政策引导、荣誉激励,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捐赠和志愿服务。2017年—2024年累计推动500余个文物建筑认领认养项目。浑源县锦瑞工贸有限公司认养大同市浑源麻家大院并进行修缮保护、晋中市企业家群体联合认养常家庄园戏台等,都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典范案例。这项工程不仅缓解了政府投入的压力,更在全社会营造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探源揭橥 深化文明认知

山西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近年来,山西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点推进“河汾文明”的考古研究。

襄汾陶寺遗址,作为一座庞大的史前都城,其观象台、宫殿区、王墓区的发现,尤其是最早的文字雏形、礼乐器具和规矩与圭表,强力支撑了其作为“尧都平阳”的可能性,将中华文明进入王国时代的物证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闻喜上郭—邱家庄遗址的连续考古发掘,发现了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的城址和大型墓葬,为了解春秋时期“邦墓”制度与晋文化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绛县西吴壁遗址的大型冶铜作坊,则揭示了夏商时期冶铜工业的完整链条,为理解早期国家金属资源控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在做好芮城西侯度遗址、夏县师村遗址等重大主动性考古项目的同时,山西紧密配合经济建设,做好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工作。在大同、太原的城市更新过程中,一系列从汉代至明清的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现,如同拼图般不断丰富着城市的历史年轮。特别是在太原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从东周至五代不同时期的城市遗迹,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演变提供了珍贵标本。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碳十四测年、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等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让考古研究从“看得见”的形制,深入到“测得准”的年代、食谱、环境与基因。在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通过对人骨和青铜器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重现了当时贵族的生活场景与等级制度;在绛县周家庄遗址,通过对土壤样品的浮选和植硅体分析,重建了夏商时期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对出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分析,对古代人类食谱的重建,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揭示出更为立体、生动的古代社会图景。

活化利用 让文物“活”起来

山西正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物蕴含的文化价值融入当代生活、滋养精神世界,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博物馆赋能,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提升后,以更现代化的展陈方式和叙事逻辑,运用沉浸式体验技术,年吸引观众超过百万人次。各地市博物馆亦各具特色,大同市博物馆的“北魏平城”展览、晋城博物馆的“古建艺术”陈列、临汾市博物馆的“最早中国”展陈,共同构成了全省的博物馆体系。“互联网+”战略让“云游博物馆”成为常态,数字展馆、线上直播、VR体验,打破了时空界限。2025年上半年,山西全省博物馆举办了多个重要展览,涵盖历史、艺术、革命文化等多个主题,极大提升了文博资源的可及性。

数字化展示,穿越时空进行对话。以云冈石窟为例,通过十余年的持续数字化工作,不仅建立了精准的三维数据库,用于监测保护,更衍生出等比例3D打印的复制窟,实现了石窟艺术的全球巡展,走进了青岛、杭州、上海等城市,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云冈魅力。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借助多媒体技术,徐显秀墓壁画中的北齐仪仗队“动”了起来,胡商队络绎不绝,乐手们仿佛正在演奏,营造出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让观众与千年前的古人心灵相通。山西还启动了“数字文物”工程,已完成3000多件珍贵文物、200余处国保单位的数字化采集工作,构建了全省文物资源大数据平台。

文旅深度融合,赋能经济发展。山西着力打造“游山西·读历史”品牌,推出长城、黄河、太行三大板块文物主题游径,将散落的文物点串联成珠。依托古建筑、古村落开发的“山西古建研学之旅”,每年吸引近50万青少年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文创产品的开发,则将文物元素转化为实用的生活用品、时尚的潮流玩物,山西博物院开发的“晋侯鸟尊”雪糕、“青铜器”巧克力等成为热门产品,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传承不息 滋养民族根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DNA。山西通过体系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让非遗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目前,全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2项,位列全国前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7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27人。

完善传承人体系。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体系。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培训代表性传承人1200余人次。“非遗薪传”工程通过“名师带徒”培养年轻接班人,五年来新增年轻代表性传承人680余名。

“非遗进校园”播撒文化种子。将晋剧、剪纸、面塑等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编写山西非遗教材。全省近2000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年惠及学生超百万人次。

传统工艺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对平定砂器、新绛云雕等实施振兴计划。广灵剪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2000余人就业,年产值3000万元;忻州古城非遗街区年营业额超5000万元。五年来,山西支持设立非遗工坊220个,带动就业5.6万人,实现产值28亿元,真正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从佛光寺的数字化到云冈的跨时空展示,从陶寺的文明探源到平遥的文旅融合,山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走出了一条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从单一管理到社会共享的全面发展之路。

这不仅是技术与模式的升级,更是理念的深刻变革,彰显了山西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刘润民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强化科技创新,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当千年古建遇上现代科技,当传统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在此交汇。守护文明根脉,赋能时代新韵,古老的三晋大地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王荔)

特写1
夏县辕村遗址:数字解码千年仰韶文化

11月10日,走进夏县裴介镇辕村吉林大学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专业的师生们正俯身于一个个探方中,或小心翼翼清理土层,或手持扫描仪仔细记录数据。

辕村遗址位于夏县裴介镇辕村南部,以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遗存为主体,包含仰韶至明清等多个时期遗存,是距离盐池最近、规模最大的仰韶时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保护面积达240万平方米。

近年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多次在辕村遗址及周边区域展开考古工作,揭示了晋南地区仰韶文化早期至晚期的发展脉络,为论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提供了有力依据。

2022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对辕村遗址进行了考古磁法勘探。团队利用精度高达0.1nT的高灵敏度磁力仪(EREV),测量地下埋藏的灰坑、房址等遗存与周围原生堆积之间的磁性差异,并对获取的海量磁异常数据进行分析,精准呈现了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具体位置和形态特征等信息。

2023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联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依托吉大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对辕村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师生们利用VR虚拟仿真考古教学平台,沉浸式体验田野考古全流程操作规范和细节。“先在虚拟场景中练熟,再到真实遗址操作”,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教授、吉大考古夏县基地主任林森表示,这一模式大大提升了发掘过程的安全性与实效性。

在一线考古现场,大家手持三维扫描仪,对遗迹进行三维扫描与建模;针对残损文物,则借助高精度台式扫描仪获取三维数据并进行数字复原,再通过3D光固化打印技术,实现文物的精准还原。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为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迹建立了精准的“数字档案”,有助于实现文物的精准复原与“数字永生”。

截至目前,辕村遗址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宋金时期的房址、灰坑、窑址和墓葬等遗迹800余处,出土了陶器、铜器、玉石器等遗物。

(李欣 李俊鸿)

特写2
云冈第12窟:3D复刻焕彩“音乐窟”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北魏天宫的乐舞盛景,实在难得。”11月11日,上海市虹口区“今潮八弄”户外展区内,市民徐女士凝视着1:1复刻的云冈石窟第12窟,难掩激动之情。复刻窟内,天宫伎乐造像或持鼙鼓或捧排箫,姿态灵动,一场跨越千年的北魏宫廷交响似伴着流转光影缓缓苏醒。这座被誉为“音乐窟”的国宝级石窟,正以数字化再造的形式,在黄浦江畔焕发新生。

为实现对这一文化遗产的精准复原,云冈研究院技术团队综合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构建毫米级精度三维模型,完整保留洞窟岩体质感与造像细节,最终将整个石窟解构为110块1米见方的模块化单元,实现高效组装与异地展陈。

“让石窟‘走’出云冈,精确扫描是第一步。”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文博馆员谷立鹏介绍。在他面前的电脑屏幕上,经3D复原的第12窟鲜活立体。他轻点鼠标,三维模型缓缓旋转,“你看这尊手持琵琶的伎乐姿势,衣袂的褶皱都清晰可辨。”这是技术团队历经52站三维激光扫描、拍摄近5.6万张照片,再通过人工交互三维处理,层层打磨而成的数字模型。工作人员王家鑫回忆起在云冈石窟第12窟的扫描工作,眼神依旧专注,“站式激光扫描仪能精准记录洞窟整体空间尺度,但造像上细微的纹路、衣褶,还得靠手持设备一点点‘抠’出来,确保无遗漏。”

三个月的数据采集后,在深圳的合作工厂里,多台工业级3D打印机昼夜运转,将数字模型转化为110块立体模块。这些高分子材料构件经特制砂岩涂层处理,再由美术师运用传统国画颜料进行人工上色,精准还原石窟历经千年所形成的色彩层次与历史肌理。组装现场如同一场现代版的“石窟营造”,技术人员以分层拼装、整体吊装的方式,将模块逐层组合。

从北魏匠人的刀凿斧刻到今日的3D打印,技术手段虽跨越千年,文化传承的使命却一脉相承。“数字化不仅为文物保护留存了精准档案,更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走’到公众身边。”谷立鹏表示。

(李强 丁漫)

特写3
晋国博物馆:展陈升级明年全新亮相

11月13日,记者来到晋国博物馆改造现场,眼前是忙碌的身影,耳边是机器的轻鸣;原有的展陈版面已悄然退场,文物悉数入库,展厅顶面修缮第一层混凝土已浇筑完成,防水与保温层施工正紧张推进。

今年6月底,晋国博物馆启动展陈提升工程,对展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全新展陈将在明年亮相。

“馆内基本陈列首次布展于2014年,展陈理念、内容、布局、形式难以适应当下需求。”晋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升级旨在用现代展陈理念、先进展陈设计,以物托史、以物证史,系统展现晋国六百年辉煌历史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据介绍,新的展陈大纲编撰站在了中华文明发展全局的高度,经过反复打磨与完善,形成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三大核心板块。“晋脉长河:从叔虞封唐到三家分晋”将串联起晋国从立国到强盛再到分裂的完整历史脉络,展现其波澜壮阔的六百年兴衰;“叩问黄土:曲村——天马遗址的发掘史诗”将重现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从邂逅到系统发掘、从文物出土到价值认定的全过程;“故迹重光:西周晋侯墓葬制度与礼乐文明”则将聚焦晋侯墓葬所承载的礼乐制度,解码西周社会的等级秩序与文化基因。

在展陈布局上,博物馆保留了观众熟悉的三大展厅格局,对展厅内部功能分区与参观路线进行了重新科学规划。此次升级首次将室外遗迹展示纳入整体展览体系,通过步道连接、景观串联,实现室内文物陈列与室外遗址的无缝衔接,大幅延伸了参观线路,让观众走出展厅就能踏上考古现场,感受“考古现场即展厅”的独特体验。

在展陈形式上,博物馆紧跟发展趋势,用数字技术、全息投影动态等前沿科技,将其与传统展览深度融合,加大沉浸式互动体验应用,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晋国历史。

此次展陈升级是对“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生动实践。这座承载着三晋记忆的博物馆,正一步步向公众揭开新的面纱。

(郭玉琴 冯思泉)

(责任编辑:何剑)
关键词:山西省

为您推荐

唐登杰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十四次会议

唐登杰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十四次会议

11月18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五十四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
2025-11-20 16:55:32
担负文化强省使命 谱写三晋文脉新篇

担负文化强省使命 谱写三晋文脉新篇

第12届关公民俗节日系列文化活动现场。山西日报记者赵夏雨摄在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漆艺师精心制作推光漆器产品。梁生仁摄游客走进襄汾县汾城古镇,赏千年古建,品历史文化。李现俊摄山西医科大学中都校区,留学生在DIY中药香囊。
2025-11-18 15:49:25
省政府同中国五矿进行工作会谈

省政府同中国五矿进行工作会谈

11月12日,省委书记唐登杰,省委副书记、省长卢东亮会见中国五矿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得信一行,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2025-11-14 10:38:18
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组第九组来晋开展考核巡查

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组第九组来晋开展考核巡查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11月9日至18日,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组第九组对我省开展2025年度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省委书记唐登杰会见考核巡查组组长、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一行,就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等交换意见。
2025-11-13 11:39:29
11月11日 省委书记唐登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11月11日 省委书记唐登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11月11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汇报和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通过《山西省贯彻落实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等文件,研究部署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等工作。
2025-11-12 14:36:14
绿色筑底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绿色筑底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太行山间,风机叶片如巨臂般随山风缓缓转动;吕梁深处,光伏板铺展成蓝色海洋熠熠生辉;矿井之下,大型智能装备精准作业安全高效……曾以“煤海”著称的山西,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能源变革。
2025-11-10 10:07:29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