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拥有国家文物局纸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南京博物院,可以说是纸质文物修复领域的“文物三甲医院”,是中国最好的纸质文物修复单位之一。南京博物院以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古籍档案类修复纸张的研究、针对近代纸质文献酸性脆化的保护工艺为主要特色。
这些纸质文物刚到南京时,文物糟朽、残损比较厉害。
南京博物院专家介绍,因为纸质文物是有机类文物,它的整个材质是非常脆弱的,跟无机类文物相比,处理的难度比较大。修复前,修复师利用科学仪器对文物进行系统地分析检测,为文物修复提供了精准数据。在这个基础上,专家编制了一个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从文书送过来到结束,差不多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纸质文物修复最大的难点就是在修复用纸及配色,相比于现代纸张,这些纸质文物更粗糙、更脆弱。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特地去找造纸工坊,专门定制了一些纸张。但是,定制纸张颜色跟文物本体颜色还不太一样。为了让它跟文物本体更接近,文保人员仅染纸一项工艺就费了很大功夫,最终才找出跟永乐宫纸质文物相匹配、最接近的纸张。
▲修复后的《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解决了纸张和颜色的问题,那么又如何判断丢失的文字呢?南京博物院纸质文物修复专家陈思燚说:“我修的那一件是《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纸张整体泛黄,边缘两侧有大面积的文物残损缺失。然后,好多字也就随着缺失而流失掉了。我在大量查阅资料以后,找到了宋代张即之版《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我发现张即之版《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文字与我们要修复的文物记载文字是上下连贯的,也就是文字匹配的。接着,在有据可考的情况下,我把文字进行逐一修复。比如说,齐天的齐,它的头在它右侧的这半边纸上,然后它的身子在它左侧的半边纸上,这两个文字是可以合在一起的。而且根据原文注释,我们发现句意也是一体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两个原来就是一体的。”
经过专家的不懈努力,永乐宫这些纸质文物恢复了原本的模样,这些文书的发现与“复活”,也为永乐宫增添了一层传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