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云冈石窟自然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然而,云冈石窟大景区内的一处新景观——东山菩提艺术区更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来自于北京建筑学院的建筑师、画家张波和张清帆夫妇二人,已经是第三次参观云冈石窟了。不同以往,今年的云冈行,令他们经久难忘:东山菩提艺术区里,那些用废弃水泥管道建造的蜗牛公寓、用煤场遗存菜窖改造的休闲会所、用淹菜缸和水瓮搭建起的宝塔、用废旧混凝土弃块拼接成的景观墙……这里的一切深深震撼着他们。两位建筑学家不禁赞叹起这个神奇的想象与实践,“真的不敢想象,这些精美奇特的艺术景观都是用各种废弃物改造而成的。它的美、它的秀、它的奇,感染着我、吸引着我,这里简直就是艺术狂想。”张波感叹万千。
统合擘画 久久为功
2008年—2010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对云冈石窟景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综合治理,拆了一镇六村,景区面积扩大近十倍,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云冈大景区的东山,曾经是一个荒废的村庄和垃圾堆放点,经过治理后形成一片面积达600亩的空旷地。
新扩建后的大景区里装什么?如何在景区建设和文化景观营造中,把历史见证与城市文明发展记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作为这个时代发展的见证人,云冈研究院院长张焯和他的团队们苦苦思索着……
张焯2002年入职云冈石窟,2008年出任研究院院长,有着20多年历史研习经历和云冈石窟艺术研究管理经验,是云冈研究、保护和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执行者,“云冈”在他心中的分量超越了他对任何事物的追求。正是这种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与对传统文化创意性发展的渴望,凝聚成强大的内生动力,进而催生其守正出奇的智慧。
连接历史和未来的只有传承与创新!这就需要云冈人有新视野、大智慧,既懂得云冈的历史文化源脉和艺术价值,又兼备放眼世界、对接当代的创新思维。张焯查阅大量资料,翻看相关书籍,无数次与艺术家、历史学家以及建筑学家们一起研究商讨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云冈人看到: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工业产业的日新月异、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大量的废旧物品扔了后,不仅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又耗占土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后代再也看不到这些见证历史与发展的遗存。
“世界上没有废料,只要使用得当,都可变废为宝”。他创造性地提出,把淘汰下来的别人眼中的废物运往云冈石窟装饰景区,在东山上开创全新的公共环境艺术创作模式。
守正出奇 独辟蹊径
大同曾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工业产业淘汰下来的废旧设备、城市建设替换下来的废旧设施、群众生活丢弃下来的废旧物品,这些在张焯眼里都是“宝贝”。
方案定了,说干就干!张焯带领他的团队开始重新梳理那些担当过一座城市腾飞梦想的机械设备、城市雕刻、道路设施、生活用品等,让这些仍然保留着质感坚实和艺术之美的废旧物品焕发新的生命。从民间收集来的“老物件”,如华表、碾盘、上马石以及从城建和企业中收集来的旧水泥管、煤矿挖掘机等等,经过整理修葺,成为大景区改造中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致和艺术呈现,为大同的历史文明,留下了永恒的发展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