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输能源”向“输算力”转变,是能源革命的重要一环,也成为吸引数字科技企业落地山西的有力抓手。大同市牢牢把握算力需求发展机遇,充分挖掘区位、能源、气候、网络、产业等优势,吸引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京东集团华北(大同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一批数据项目落地,全市算力、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不断强化,赋能价值逐步显现。截至2024年5月底,全市数据中心累计完成投资192.4亿元,投运服务器53.8万台,有力支撑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助推着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抢滩能源科技创新高地的积极性。在晋中,一辆辆甲醇重卡接连下线,奔向全国、走向海外,绘制出一张千亿级的甲醇经济产业蓝图。在忻州,洁晋发电有限公司一期项目3台机组每天焚烧生活垃圾1500吨,年上网发电量1.3亿千瓦时。在长治、阳泉、临汾,中石化山西石油加快开展重卡换电业务,新能源电车每公里1元的能耗成本,让传统的燃油、燃气车望尘莫及。在晋控电力,通过大力推进智慧电厂建设,实现了“无人干预、少人值守”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营,整体效率提升了20%以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托已经获批的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等多个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太原理工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等众多科研机构,我省不断加强能源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打造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以能源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劲态势。
能源消费格局重塑,“双碳”梦想照亮现实
长期畸重的工业产业形态,让我省碳排放一直处于高位。“双碳”目标的日益临近,已经形成倒逼之势。在这样的碰撞中,加快能源消费格局重塑,改变能源消费习惯,显得更加重要。
五年来,我省持续增强电网输变电能力和新能源汇集能力,着力提升晋电外送“含绿量”。截至2023年底,晋电外送覆盖23个省份,外送电量1576亿千瓦时,全国排名第二;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6098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5.83%,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达到26.5%。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工业生产节能减排。全省炼铁、炼钢先进产能提升至60.5%、57.3%,焦化行业相对国家要求提前两年完成4.3米焦炉关停,干法熄焦等先进工艺全面推广应用,先进产能占96.6%。全省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2.4%,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为74.8%,均位列全国中上游。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115个国家级绿色工厂、7个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交通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桩车比达1∶7。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筑面积比提升至100%。
健全节能政策法规机制,完善能耗双控政策。发布《山西省节约能源“十四五”规划》,加强节能顶层设计,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按照差异化原则确定规划期内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严格能耗强度约束、能耗总量弹性管理,开展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把好节能降耗“源头关”,严格项目准入,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修订《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能源消费格局的重塑,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长治市上党区,李坊村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低碳生活:将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后粉碎,与人畜禽粪污混合发酵后还田,减少农业碳排放;利用秸秆等生物质燃料供热,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实现农村用能的“内循环”。同时,与中村、王坊村、河南村共同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着重推进生物质发电、新能源发电、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种养循环以及“智碳星”能源控制系统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