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而行
品牌形象持续强化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了新农资。在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插上了数字化翅膀,走出深巷,成了人尽皆知的“好酒”。
在忻州市静乐县农耕归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仓库内堆着一座座真空包装的糯玉米小山,十多位工作人员正在分级打包。
“剥皮、清洗、真空包装、高温杀菌、出货,整个流程都实现了全自动生产,去年生产能力达到了700万穗,全年发送物流订单80万件,解决了周围村里很多人的就业。”该公司负责人唐建青说,“电商销售是公司主要的销售渠道之一,公司在太原和忻州都设有直播间,总经理经常亲自上阵直播带货。”
在抖音搜索“逅甜”,记者看到“逅甜”官方旗舰店有11.7万粉丝,销量达到了144.9万。据介绍,该公司全网销售总额累计达5000万元,订单总量突破200万单。
视线向北,在云州区唐家堡村一座6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加工生产车间内,2条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日加工鲜菜可达40吨;在坊城新村的黄花扶贫产业园内,黄花酱、黄花酱腌菜、黄花饼、黄花代餐粉4条深加工生产线井然有序……得益于高寒冷凉气候,加上火山喷发形成的独特富锌富硒土壤,黄花产业成了大同市云州区一张金黄的名片:黄花种植面积达26万亩,开发出六大系列130余种黄花产品,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黄花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花”。
“集团构建了一条集采购、加工、研发、物流、电子仓储、观光于一体的黄花全产业链。”大同三利集团总经理庞尔舜说,“在巩固和扩大与大型商超长期稳定供应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了直播销售模式,专业直播团队每天晚上7点左右进行直播,每次直播约两个小时,直播年销售额达到了600万元。”
特色农产品融入数字时代,品牌培育必不可少。我省以品牌培育为引领,整合生产企业、生产基地、电商、物流等资源要素,推动农产品在产品研发、质量提升、包装设计、宣传推广、渠道畅通等方面持续优化,形成大同黄花、平遥牛肉、隰县玉露香梨、右玉羊肉、忻州糯玉米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以及众多“小而美”自主品牌。截至2024年10月,全省累计打造113个区域公用品牌和545个“小而美”特色产品自主品牌。
连点成面
物流体系持续完善
隆冬时节,晨光熹微,忻州市静乐县农村寄递物流中心门前已是车来车往,大大小小的包裹倾泻而下,全自动分拣线有条不紊地进行智能分拣。另一旁的金属网格架上,贴有“双路镇”“段家寨乡”“王村镇”“神峪沟乡”等静乐县全部乡镇的标签,智能分拣过后的快递包裹摆放在这里,供快递员取件送货。
临近中午,段家寨乡电商物流服务站的快递包裹到站,服务站的负责人吕凤英忙着将包裹分类入库。“一会儿送往各村的快递小车就来取包裹了。”吕凤英说,“现在平均每天能有一百多件快递送来,扫码入库,凭码取件,丢件、错拿、毁损等问题少多了。”
来取快递的村民王志梅连连感叹:“女儿经常在网上买东西寄回来,以前取快递很麻烦,要么托熟人捎回来,要么得专门骑电动车去镇上取,生鲜水果根本不敢买,买到不满意的东西也不方便退货。现在村里有了物流服务网点,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农村寄递物流全覆盖开启了村民“买买买”的方便之门,一大批农副产品、土特产经过电商销售、农村物流走出了山庄窝铺、走向了全国。我省大力实施农村寄递物流上行快件补助政策,对线上销售的农产品快递费用按照1元/单标准进行补助,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促进农产品线上销售。据了解,仅糯玉米一项,静乐县康家会镇通过农村物流销售就收入300余万元;辛村乡通过农村物流销售的糯玉米达到1800余万元。
“物流中心整合了极兔、韵达、申通、中通、圆通五家快递公司,共有12辆快递货车,一般前一天晚上去取件,包裹第二天早上8点进港,经过一个多小时分拣,当天就能送到村里。”静乐县供销社主任王童飞介绍道,2021年3月,静乐县供销社秉持“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物流全覆盖”的为民理念,在原有智通电子商务产业物流园区基础上筹划建立了农村寄递物流全覆盖“供交快”试点项目,农村快递寄递件由2021年的每天平均300票上升到现在每天平均3000票。
快递票数突破的背后是农村末端配送网络的不断完善。静乐县“供交快”试点项目投入848万元,建有1个统仓共配中心、11个乡镇物流中转站、223个村级物流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了100%,彻底贯通了“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乡”的物流通道。
(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