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专家现场嫁接指导
榛子是古交市的一大特色产业,目前全市种植面积5000余亩。榛子好吃树难栽,想要短时间内让榛子挂果丰产,栽培、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越冬防护……要过的关口一个接一个。
近日,古交市农业农村局邀请山西农大果树研究所榛子课题组专家,走进榛子林,展开技术指导,帮助榛农提高挂果率,解决树势不旺、长势弱的难题。记者也跟着当了回学技“榛农”。
嫁接新品——“古榛一号”
“我种的榛子树已经有四五年了,可还没有挂果。”
“我的虽然挂果了,但一亩地才收了两三斤。”
当天上午,得知山西农大果树研究所榛子课题组专家要来宋家庄村指导榛子嫁接的消息后,十多个乡镇的榛子种植“大户”纷纷赶来这里“取经”。
在等待专家的间歇,记者跟河口镇温家山村的温春旺聊了起来。5年前,他看到当地政府大力推广榛子种植,觉得是个致富的好项目,就种植了50余亩的榛子树。“我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经济树种也种过不少,可种下的榛子树,5年了也没挂果,看着真让人着急……”
谈话间,山西农大果树研究所榛子课题组研究员梁锁兴带着他的团队驱车赶来。正当大家纷纷聚拢到专家周围问东问西时,一位课题组的工作人员打开车后备箱,把里面的“宝贝”拿了出来,向大家展示。
记者注意到所谓的“宝贝”,原来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嫩枝条,每根约三四十厘米长,除枝条上的嫩芽吸引眼球外,其余并无异样。看到记者面露疑色,梁锁兴拿起一根枝条向记者介绍说,“这种嫩枝可不一般,我们叫它为‘古榛一号’,是从当地发现的优良品种,它解决了引种的外地品种因‘水土不服’而出现的抗性差、越冬容易抽条失水等问题。用这根枝条嫁接,能改良榛树性状,提高榛子的产量、质量。”
实地演练——手把手传技术
“剪子打开,边剪边往下推。”
梁锁兴蹲在榛子树下做示范。他挑好一根“古榛一号”枝条,截成10厘米长的小段,将枝条底端两侧削平成为接穗,截枝、切口、扦插、绑膜……动作干净利落。不大工夫,手指粗的榛树干上就接好的新枝条。“手要稳,切面要平,绑好后顶端切面进行封口处理……”他一边示范,一边把嫁接时的注意事项教给一旁观看的榛农们。
记者跟着学起来。无奈枝条又细又软,手劲大了容易把枝条切断,手劲小了切的截面又太窄,枝条不容易成活,后来只好学做一些较为简单的绑膜之类的技术活儿。
来自西曲街道港立村的赵安定,种了100余亩的榛子林,虽然也开始挂果,但产量一直不理想,他盘算着,先试验一小片,如果效果好的话,就全面铺开,“一棵榛子树每年产量能提高到5斤左右的话,一亩地就能产450余斤,种植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
校地合作——培育乡土人才
近年来,古交市实施万亩榛子产业园建设。该市农业农村局以山西榛实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同时,该公司在种植前与种植户提前签订服务收购合同,给种植户吃上“定心丸”,让大家放心种植。
目前,为推动榛子产业健康发展再提速,该局与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由其组成技术团队,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为古交榛农提供大果榛子先进管理经验和新品种、新技术,手把手、面对面帮助榛农破解榛子树种选育、栽培、管理、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并为古交培育榛子管理乡土人才。
梁锁兴说,他们今年将重点解决当地榛子园授粉树搭配不合理的问题,把选育的“古榛一号”作为首推品种在全市榛子园嫁接,提高挂果率,解决榛子园树势不旺、长势弱的问题。
“政府请来专家免费传技术、送新品,这样的服务哪里找?把这个品种引回去,明年发了新枝,再嫁接,等不了多长时间,我的榛园就会大丰收。”温春旺说,通过嫁接就能完成改良,这种方法简便高效,他一定要学好这项技术,并把新品种带回村推广,让村民们种的“小榛果”变为致富的“金豆子”。
记者 刘志刚 文/摄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