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山西博物院木版年画印制体验活动,将藏在博物馆中的“龙”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加以设计、制作木版年画,并提取傅山书法中的“福”字元素制作木版年画。
来自广州的大学生张静静,拿着亲手印制的木版年画作品兴奋不已,“亲身体验到了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这红彤彤的年画更映衬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正月初四的新春祝福卡手书活动中,人们用手中的毛笔在彩色的信笺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新年的美好祝愿。相比电子贺卡,“见字如面”更加有温度和深度。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精彩结合,馆藏珍贵文物龙形觥幻化成了可爱的卡通形象,让现场观众不仅了解了龙形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龙形觥卡通形象卡包。
正月初六,“龙行中华——火漆印章制作体验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现场,游客需要先了解火漆印章的起源、发展等信息,随后,就可以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火漆印章。火漆熔化后倒入印章模具,待冷却后脱模,一枚枚独特的火漆印章便跃然纸上,传统文化的魅力展露无遗。
“盖章”是年轻人打卡博物馆的一种新潮流,六枚龙年限定款卡通印章,以萌萌的造型携手山西特有的方言内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从正月初二至正月初八,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上千名观众参与到龙年印章活动中,打卡龙年明星文物,感受山西特色方言文化,为甲辰龙年更添一抹喜庆与欢乐!
历史与现代辉映,传统与创新共生,博物馆与春节文化的有机融合,为这个新春营造浓郁节日氛围、增添厚重文化底蕴。龙年新春,山西博物院共推出124场教育活动,累计2000余名观众参与其中。
“博物院的春节策划活动,不仅是单纯地展示传统年俗文化,也是通过动员人们亲身实践去连接年俗文化与当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下。”山西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晓毅说。
龙年新春我在岗
志愿服务“不打烊”
八方来客文博热,九州龙腾春意浓。从正月初一开始,山西博物院里每天都有志愿者身戴工作牌,腰别扬声器,通过麦克风将山西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观众跟随他们的讲解缓缓移动脚步,从展陈的实物和图文中感受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已经连续三年做志愿讲解的张欣告诉记者,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她感觉到了文博志愿者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既能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也是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补充和延伸,“在讲解结束后,听到观众们的掌声和道谢,感觉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个春节,和张欣一样的志愿者闪耀在山西博物院的各个角落,讲解服务、文明引导、秩序维护,身戴工作牌的志愿者们,用热情的姿态和贴心的服务温暖着来博物院参观的游客,年味儿也在这些守护中越发浓厚。
除此之外,小志愿者化身“小小讲解员”,为参观博物院的游客讲解历史,自信满满、彬彬有礼的小志愿者们获得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如此,博物院的志愿者还提供问询服务,在各个展厅、前台以及大门口帮助游客解答在观展中遇到的问题。“请问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哪个展厅?”“语音导览器在哪里租借?”志愿者们化身“活地图”,疏导人群,指引路线,为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架起一座便捷沟通的桥梁。截至目前,山西博物院志愿者们已经为近3万名游客提供文明指引、咨询服务、秩序维护等暖心服务。(王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