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视觉设计作品展上,众多山西非遗项目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全景式地徐徐展开。每个非遗项目均链接了历史沿革、工艺特点、传承谱系、制作流程、色彩应用等。在这里,别具特色的山西非遗显得更加活色生香。
皮影戏、闻喜花馍、天塔狮舞、晋绣、剪纸、平遥推光漆器、晋剧、新绛云雕、黎侯虎、绛州澄泥砚、平阳木版年画……观展的人们通过一张张非遗知识可视化图谱,解锁着山西非遗的传承密码、魅力所在。“好全面,一趟逛下来,感觉就像翻阅一本山西非遗科普书一样!”太原市民吕女士带二年级的女儿慕名前来观展时连连惊叹。
“每幅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都需要2个月以上的时间去完成。”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老师刘佩芳介绍,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更强调信息的准确性,需要学生们查阅大量资料、文献,实地走访非遗传承人,对话专家、学者,保证山西非遗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学生们还需要将山西非遗放在当代的审美需求中进行二次创新。
刘佩芳透露,10多年前,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就开始着手将山西非遗选题融入课程之中,目前,已经构建成完整的特色教学体系,放眼全国高校的设计系相关专业,这也是一大特色。“山西非遗融入设计课程,起到了双向互促的作用,也是对山西非遗的致敬。”刘佩芳解释,立足山西本土非遗进行选题,让课程的教学落脚点非常明确,教学目标也更清晰,同学们通过调研,了解了身边形形色色的山西非遗项目,通过设计,赋予了山西非遗更具创意的表达和全新的生命力。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老师韩家骅表示,大部分人对于非遗和传统文化的态度都是过于严肃的,通过融入学生群体的设计思维和多元化的前沿技术,可以让山西非遗以更年轻态、活泼化的文化气息去吸引年轻人,走进当代人生活,从而助力山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已经为30余项山西非遗项目做了可视化设计,今后将力争为更多山西非遗重点项目设计可视化信息图谱,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科普和传播山西非遗。
政校携手聚合“青”力量
谋新向“尚”讲好非遗故事
山西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截至2023年,山西已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73项。山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山西非遗传承人和参与者蓄力接棒。
“山西非遗的内核挖掘和保护传承,更需要本土团队新生力量的支撑。”范伟教授表示,此次山西非遗视觉设计作品展是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非遗文化联合实践基地”基于艺术学院设计系10多年间非遗主题作品成果的集中展示。作品展包含非遗绘本设计、非遗可视化设计以及文创产品设计,全部都是学院师生在文旅融合的新时期,立足当下年轻人需求、视角,围绕山西非遗元素和地域文化展开的大胆创新和设计创作。作品展力图让平面视觉与非遗技艺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赓续山西非遗的历史根脉,拓展山西非遗的传承路径,激发山西非遗的创新活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新力量”加入到非遗活化的行列来。范伟介绍,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非遗文化联合实践基地”成立于2018年,立足非遗传承和创新转化,以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为主线,培育了一支由8名教师和30余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全部都是年轻力量。近年来,师生参赛作品逐渐走向多元化,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项,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为非遗深度参与文旅融合提供更多可能性。“‘非遗文化联合实践基地’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积极构建以非遗为载体的课程育人体系,以课程育人的路径打造文化传承主阵地,创新非遗传承路径,激发新时代非遗的发展活力。”
未来,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将基于“非遗文化联合实践基地”将系统采集山西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形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在非遗文创设计开发、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等方面开展更为深度和持续研究,加大非遗、文创等设计的产学研力度,讲好山西非遗故事,助力山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集结院校、品牌、商圈等跨界力量,力争将非遗保护与传承与教学科研、设计转化、文化传播等相结合,让大家看到山西非遗创新表达以及未来连接生活的可能性,同时也力求为有志于山西非遗活化的参与者提供更广阔的孵化空间。山西非遗视觉设计作品展通过政校联合,为非遗传播带来新的保存与保护、展示与传播、开发与传承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山西非遗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