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绸、珐华、铁器三大优势产业多元发展,“非遗+直播”让传统工艺和文化破局“出圈”,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200余人,各类版权1300余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数量占全省90%左右,以全省第一的数量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近年来,晋城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挖掘非遗内涵,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多点发力、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多点发力
让非遗“兴”起来
初夏的清晨,高平市陈区镇魏庄村凤林刺绣厂内,绣娘们围坐在一起,以针为笔、以线为墨,飞针走线间,一个个精美的图案跃然指尖。
“‘高平绣活’是我们高平的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同当地民众的服饰、礼仪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高平绣活”传承人赵翠林介绍,自创办刺绣厂以来,“高平绣活”品牌不断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大,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通过订单式培训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持续发展,近年来,晋城市先后制定出台《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法规政策日益健全;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逐年递增。除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外,市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传统工艺项目发展,每年对约60家企业进行奖补;2020年,成立“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研究等工作……在系列举措的共同推动下,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呈现出数量递增、分布广泛的特点,以侨枫瓷业、朝元窑、后则腰琉璃厂、侯氏琉璃、三馀堂为代表的珐华琉璃企业百花争艳;以晋韵堂、相府一品、晋艺坊、阳阿匠人、泽阳铁韵等为代表的铸造企业致力打造“中国铁艺文化之乡”;以吉利尔、禹珈豪、红萍服饰、凤林刺绣、马良刺绣为代表的传统丝织刺绣企业声名鹊起,形成潞绸、珐华、铁器三大优势产业多元发展新态势。
此外,晋城市积极壮大人才队伍,培育青年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人,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2023年,该市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名,彩贴剪纸、李家山竹马、桑皮纸制作技艺等8个项目入列省级非遗。去年,又组织开展第四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新增传统美术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人、传统技艺类22人。同时,引导传统工艺类项目传承人积极申报工艺美术大师,取得了丰硕成果。
多元创新
让非遗“丰”起来
耍狮子、担花篮、划旱船……今年春节期间,在晋城市一些广场、景区,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伴着欢快热闹的小调,自编自演的民俗表演轮番登场,动作灵活、惟妙惟肖,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叫好。
“春节期间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年味儿更足了!”市民王立文兴奋地说,这些活动不仅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传承和弘扬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对晋城非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当下,扎实推进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就是要不断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让原本就属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非遗重新嵌入“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