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轰鸣的工地到智慧碰撞的研发中心,晋中正以项目攻坚的硬支撑、创新驱动的强引擎,书写“项目引领发展、创新定义未来”的高质量篇章。
区域联动、城乡协同
绘就协调发展“晋中画卷”
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关键实践,也是晋中融入区域发展大局的核心路径。晋中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以“156”战略举措为引领,聚力打好“城市牌”,精准对接中部地区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度参与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这一部署既顺应新发展格局要求,更彰显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为晋中锚定了更广阔的发展坐标系。
2月20日,市委书记常书铭在书记专题会议上明确,要以规划协同、交通筑基、政策衔接、分工协作为抓手,推动太晋一体化从“通”向“融”深度转变。
如何从“通”向“融”,做好太晋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晋中市以“六个一体化”为抓手,与太原共建城市群样板。交通先行,推进“三纵十横”路网建设,年内贯通农谷大道与龙盛街、龙湖街与化章街等关键节点,构建半小时通勤圈;服务共享,推动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共建,扩大医疗教育等高频政务跨市通办;产业互融,依托交通物流、协同创新、先进制造等优势,与太原错位互补,构建紧密产业协同体。
站在太晋交界文源路(清徐大道)连接线工程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中,一条贯通双城的动脉正加速成形。这条连接线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成为要素流动的“黄金走廊”,勾勒出城市群“半小时生活圈”的现实图景。而在城市能级提升战场,榆次与太谷“双区联动”同步发力——榆次区通过文华街、乐平街路网升级焕新城市品质,太谷区借滨河北路延伸补齐基建短板;雨污分流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碎片空间景观重塑等行动,让“一城两区”既有发展速度,更具民生温度。
乡村沃野同样跃动协同发展的脉搏。2月17日,晋中市部署“百乡千村”治理行动,计划今年打造4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提档升级村,到2027年累计建成100个精品示范村、1000个提档升级村,推动乡村振兴从环境改善迈向产业振兴。在县域经济层面,“经济大县帮扶小县”“相邻县份结对”等创新机制,正构建起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体系。
在新时代坐标上,这座承载千年晋商精神的城市正在绘就传统与现代交融、城乡协调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民生托底、生态筑基
筑牢幸福晋中“双重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晋中市以民生温度与生态底色为双轮驱动,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人民至上”的答卷。2025年,全市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同步打响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低碳转型三大战役,让百姓的获得感与绿水青山同频共振。
在民生领域,教育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高建设”加速推进,各县(区、市)建1所职业学校的布局,为技能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医疗体系持续优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争创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晋中院区力争年内开诊,县域医共体改革让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聚焦“急难愁盼”,晋中推出16项民生实事清单:新建改造10个社区养老中心和20个社区食堂,让老人“食”有所依;为高危人群免费筛查上消化道疾病,公共场所配置70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维修170处农村供水工程,让25万群众喝上“放心水”;偏远山村新建700个5G基站,打通信息惠民“最后一公里”……这些带着温度的承诺,正将宏观数据转化为百姓可知可感的微观幸福。
在筑牢民生底线的同时,生态治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支柱。晋中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控PM2.5浓度在36微克/立方米以下,确保汾河晋中段国考断面达Ⅲ类水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57%;打好生态修复保卫战,完成“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治理水土流失52.9万亩,造林绿化32.4万亩,创建6个幸福河湖;打好低碳发展持久战,培育绿色车间、低碳工厂,推广新能源(醇氢)汽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设美丽晋中。
今日之晋中正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既见于碧水蓝天的生态答卷,更写在百万群众的笑脸之中。
(张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