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目前我省已建成8类67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75个省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走进红色场馆、企业车间、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形成“行走的思政课”“博物馆里的第二课堂”等多个思政课品牌项目。
山西财经大学千名师生组成的“重走红军长征路”“重走红军东征路”“重走进京赶考路”研学团,足迹遍及27个省(区、市)、92个县(市、区);阳泉职业技术学院“三讲”模式让百团大战遗址的每块弹片都成为育人载体;全省首届高校场馆育人讲解大赛上,40余名“红色导览员”引领青年学子在中北大学兵器装备陈列室解锁“军工密码”,在长治学院黄文秀先进事迹展馆叩问“青春的选择”……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创新转化为丰富的育人资源,各类场馆内沉默的展陈也摇身一变成为鲜活的思政教材。
在三晋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文物资源被激活:山西大学“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入选首批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云冈研究院、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4门课程入选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等活动在全省高校掀起“学非遗、传非遗、护非遗”热潮……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思政课一体化,明确要求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可喜的是,我省已经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绩。“‘1所省属高校+1所驻地高校’结对11个市,全省11个市同步创新构建了市校区域协作网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白云飞介绍,我省还建立了“三横三纵”集体备课机制,纵向贯通大中小学学段,横向联动多个学科领域,并全力打造“何以山西”大中小学思政精品课资源库。最新统计显示,全省已凝练形成25个大中小学思政课同讲课题,覆盖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质生产力等主题,实现思政教育全学段有机衔接。
夯基固本,锻造育人先锋“主力军”
在太行山深处的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群中学生手持研学手册,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太行精神;在吕梁山腹地的汾阳贾家庄,大学生实践团队正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田野调查;在太原学院虚拟仿真教学中心,思政课教师运用VR技术带学生“穿越”到中共一大会址……一幅幅生动场景,勾勒出我省以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鲜活画面。
思政课能否讲深、讲透、讲活,关键在教师。为深入推进我省思政课改革创新,近年来,我省打出师资队伍建设“组合拳”,通过进阶式培训体系、攻关式课题研究、融合式能力培养,全力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据介绍,我省构建了“省级示范训+县级全员训+校级常态训”三级培训体系,依托8个省级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累计举办40期研修班,培育思政骨干4700人次;264名教师通过“长程访学研修计划”赴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深造,师资队伍呈现“高原起峰”态势;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跃升计划”,通过“名师工作室”“教学科研训练营”培养骨干教师480余人次,我省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赛单元”现场展示中获得特等奖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设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等思政课教学科研专项课题,两年立项784项;创新“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工程”,构建融合育人新范式,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9门课程纳入培育范围;连续4年开展全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中北大学《大国兵器》、太原理工大学《建筑钢结构设计》、山西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等一批优质课程思政项目不断涌现,引领带动我省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通过实施职称评审单列、岗位津贴倾斜等政策,全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大幅提升,1人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5人入选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建立25个省级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队伍活力持续迸发。
“当前,我省已构建起一支以专职为主体、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白云飞强调,下一阶段,我们将紧扣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任务,持续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把思政课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