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三晋出品 旅游 三农 财经 社会 中华文化 教育 党建 图集

山西:“标准地”改革统筹集成加速推进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4-12-16 11:05:35

山西:“标准地”改革统筹集成加速推进

产业项目能否按下开工“快进键”、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土地要素保障至关重要。

推进“标准地”改革,是自然资源部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制度规则、持续提升保障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我省将“标准地”改革作为全省重大改革事项之一高位推动。

目前,我省在全省71个工业类开发区工业用地全部实现“标准地”供应,并积极推动“标准地”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扩展,深入推进“标准地”储备,全省3.73万亩储备“标准地”,为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高效配置夯实了基础,成为我省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

“中北速度”就是“山西速度”

“标准地”改革助推项目建设“加速跑”

“2021年7月底,一期项目从进场施工到建成投产不到3个月,投产不到半年实现产值1.15亿元。企业在3年时间发展到如此规模,离不开良好营商环境的支撑。”太原源瀚科技总经理单光宇说。

今年11月上旬,全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工作交流会与会代表在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太原中北高新区”)进行现场观摩,与会代表在太原源瀚蓝宝石项目点,见证了从拿地到建成投产的仅用3个月时间的“中北速度”。这一速度不仅让代表们叹为观止,更深刻体现出了“标准地”改革对于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太原中北高新区是太原市省级市管工业类开发区,近年来,以制造业振兴为主攻方向,打出“标准地”改革系列组合拳,尤其是在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点转型项目中推广“全代建”模式,吸引沪硅半导体、长城电源、长城计算机、喆航直升机、源瀚蓝宝石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标准地”改革驶入快车道。

“标准地”改革是一项以土地为载体的综合性改革工作。2020年6月,太原中北高新区就成立了“标准地”改革领导工作组,并选取了630亩地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的文件及流程。

截至目前,太原中北高新区高标准打造标准地3000余亩,其中已出让11宗,正在挂牌2宗,拟出让8宗;储备标准地9宗,实现开发区工业用地100%以标准地形式出让。这些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准地”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太原中北高新区的“标准地”改革之所以能够成为焦点,在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局长王坚莉看来,首先,山西省、太原市针对“标准地”改革工作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政策优势基础上还叠加了资金支持,保障机制使得这项工作操作性很强。其次,太原市尖草坪区和太原中北高新区“区区融合”发展,两区书记一人兼任,社会职能和园区优势形成合力;同时,太原中北高新区工作提前布局,在完成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之后,储备土地并同步完成区域评价。其中,省(区、市)联合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心协力是核心也是关键。

为有效解决企业资金压力,加快项目落地,太原中北高新区还将“标准地”的改革向后延伸,除了与全国“标准地”改革“齐步走”的“标准地+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还探索了“标准地+新型产业用地”,创新实施工业“标准地”向新型产业用地延伸,“晋创谷”中试基地项目将于今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为重大产业项目提供“全代建”服务,建设“标准化厂房”,实现企业“拎包入住”。

全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工作交流会结束之后,太原中北高新区再传喜讯,有两宗“标准地”正在出让公告阶段,于12月26日将正式成交,山西喆航二期和中科晶体项目将分别入驻中北高新区航空制造产业园区和半导体产业园区。

“中北速度”就是“山西速度”。太原中北高新区“标准地”改革创新,不仅推动了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也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与“弹性出让”紧密挂钩

“标准地”改革融入“地证同交”模式

“标准地”改革之前,企业面临投入成本较大、评价事项繁杂等问题,比如工业项目在拿地后才依据相关政策着手开展区域评价和设定控制性指标,且具体审批事项涉及部门多、流程复杂、耗时较长,企业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成本极大,严重影响到市场主体投资项目的信心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一度成为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2020年1月,我省全面启动“标准地”改革工作,系统推出“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组合拳,省自然资源厅等9部门联合成立厅际联席会议,先后印发20余份政策文件,确保改革举措在全省落地开花。

2022年,省自然资源厅制定了《山西省“标准地”改革工作指引》,定义了“标准地”建设“三要素”,即区域评价“7+N”模式、控制性指标“5+N”模式、通平条件“3+N”模式。规定了“标准地”工作全流程,汇总形成两册《标准地工作法规政策文件汇编》,印发《标准地改革政策解读》答疑释惑,积极推进改革扩围提质,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贡献山西经验。

全省“标准地”改革实施以来,通过规范区域评价操作规程、优化指标体系、细化“标准地”事中监督、强化“标准地”事后监管,全省统一了“标准地”标准,“标准地”工作呈现逐年加快持续向好的态势。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71个工业类开发区7项区域评价已全部完成,推动了工业项目快速落地,提升了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和土地要素保障能力。

据悉,“标准地”改革至今,我省共出让“标准地”1796宗,面积13.27万亩。全省工业类开发区全部实现了以“标准地”形式出让工业用地,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截至目前,我省已在106宗“标准地”上建设545.2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实现“弹性出让”标准地53宗,面积3100亩;实现“地证同交”368宗,面积2.46万亩。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察姚青林表示,省自然资源厅注重“标准地”改革的创新,引导在“标准地”上建设标准化厂房,项目主体可通过长期租赁或定期回购两种方式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即刻投产;将“标准地”改革融入“地证同交”服务模式,交付用地同步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继续推进“标准地”储备

以“标准地”改革撬动高质量发展

“‘标准地’改革这些年,山西始终创造性地将‘标准地’工作纳入‘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大系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统筹集成推进。‘标准地’改革已成为山西打造营商环境的比较优势和亮丽名片。”姚青林告诉记者。

在“标准地”出让时,与“弹性出让”紧密挂钩,采取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同时,推进“标准地”与“地证同交”融合,在“标准地”交付时,向企业同步颁发不动产权证书,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与“标准化厂房”组合,实现企业“拎包入住”,提高便民惠企服务水平,坚定企业投资信心,以营商环境之优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目前,在太原市二龙山脚下,有一块面积为120余亩、被纳入储备的“标准地”,区域评价已经完成,周边基础设施完善。这块地将根据市场预期和产业发展规律,逐渐适量投放土地市场,以防止出现闲置用地。

全省各地高效完成“标准地”区域评价、控制性指标、通平条件等工作,推动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精准对接、高效配置。建立“土地超市”,将储备“标准地”纳入“土地超市”,促进项目和土地高效精准配置,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增强土地要素保障底气。通过建设“标准地”数字地图,打造数字化、市场化、法治化招商,实现“图上选地、图上监管”。全省工业类开发区全部以“标准地”形式出让工业用地,推进“标准地”向开发区外扩围、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扩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有力的用地保障。

姚青林表示,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自然资源部要求,对标兄弟省份先进经验,积极储备“标准地”,加大出让力度,探索“标准地”出让制度向开发区外扩围、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扩建、向“标准化厂房”延伸,纵深推进“标准地”改革,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改革永远在路上”,山西将把准工作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扎实做好“标准地”改革后半篇文章。(王媛王佳丽)

  责任编辑:何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