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三晋出品 旅游 三农 财经 社会 中华文化 教育 党建 图集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冯南垣村:众志成城建设新家园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5-01-26 22:29:41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冯南垣村:众志成城建设新家园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冯南垣村:众志成城建设新家园

蛇年主题登高馍塔吸引众多游客。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冯南垣村:众志成城建设新家园

游客围炉吃火锅。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冯南垣村:众志成城建设新家园

“冯南垣上过大年”文艺表演。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冯南垣村:众志成城建设新家园

冯南垣村夜景。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冯南垣村:众志成城建设新家园

冯南垣村是霍州市一个小山村,2021年10月的一场秋汛,导致该村部分房屋坍塌,农作物受灾。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第一站就来到冯南垣村,察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指出:要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乡村振兴,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带领人民群众用勤劳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用不懈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三年来,冯南垣村干部群众牢记领袖嘱托,铆足干劲,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造了排洪渠,栽植了绿化苗木,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将村民闲置窑洞改建成8个不同主题的小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奋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连续三年举办“冯南垣上过大年”春节系列活动,累计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昔日一个偏远小村庄而今变成了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背景链接

2024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着力点,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全面整治”为抓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持续推进环境整治,按照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分类推进建设,进一步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村庄规划、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治理6个工作专班,清单化、项目化推进。省级统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类专项资金集中用于乡村建设。各市、县采取安排专项资金、专项债,以奖代补,引导社会主体投资等方式,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投入。

(王秀娟)

汽车驶入冯南垣村,远远望去,五星红旗在村委会大院高高飘扬。

冯南垣村是霍州市的一个小山村,2021年10月的一场秋汛,导致该村部分房屋坍塌,农作物受灾。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第一站就来到冯南垣村,勉励大家用不懈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厚望如山,催人奋进。3年来,冯南垣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牢记领袖嘱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奋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新样板,将一个偏远又受灾、曾经靠天吃饭的小村庄建成了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科学规划山村变景区

红灯笼、红对联与红彤彤的登高馍塔,在蓝天下格外醒目。春节将至,冯南垣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与祥和。

冯南垣村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最高处花果街上的住房当年损毁严重,大部分重建,现称“新村”。再往下的沟峁里还有农户,灾后大多属于修缮范围。冯南垣村在灾后重建中,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了排洪渠,栽植了绿化苗木,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同时,集中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街道院落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过上了新生活。

从新村出来,不远处便是初心讲堂,周边群众常年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开展党建活动、进行研学实训。在冯南垣景区中心地带有不同主题的小院,初心小院、知青大院、国防小院、霍山书院、科技小院、农耕小院、工运小院等8个小院,均由村民闲置的窑洞改建而成,由循环路串联起来,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注重微更新、轻改造、精提升,就是要留住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承担冯南垣景区运行的霍州市国投公司总经理郭国斌边说边把我们领进一处民宿,青砖灰瓦,小院静谧,房间内的装饰简约而温馨。村民闲置的窑洞被统一改造修缮,变成了功能齐全的民宿。目前已改造完成10座,可接待100名游客。

为统筹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师庄乡成立冯南垣片区联合党委,促进周边4个村共同发展。以冯南垣景区为核心,与师庄村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周村为文化振兴示范片区,老张湾村为传统古村落片区,重点修缮盘活烽火台、玉皇庙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古驿道文旅融合带,形成“一核一带三片区”的发展格局。

师庄乡党委书记朱瑞华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经过奋战,师庄村老街风貌恢复改造完成,周村的文创产品做起来了……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投身乡村振兴的心劲更足了、干劲更大了。

科技攻关年馍成产业

年馍一蒸,年成庆丰,年味渐浓。

花果街3号院,师红兵的家,墙上一幅幅照片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冯南垣村考察的温暖瞬间。师红兵说,每每端详这些照片,总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与他和家人拉家常,特别是一起做年馍的温馨场面。

霍州年馍,又称“无碱蒸馍”,采用当地独有的古法酵母制作,麦香萦鼻,口感上佳,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师庄村年馍加工厂,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生产,机器切割好的剂子送到年馍师傅的手里,经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一只只灵动的“兔子”便成型了。2024年冯南垣片区年馍产业迭代升级,年馍加工作坊升级为加工厂。

“这叫健康走兔,这是年年有鱼、五福盘寿、步步登高……”不同造型的霍州年馍寓意着人们祈愿岁岁年年、团团圆圆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年馍师傅李云萍说:“现在每天收入100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据了解,村里有15人在年馍厂打工,春节前订单源源不断,一批批年馍发往太原等地。

为助力乡村振兴,传承好霍州年馍制作技艺,霍州市依托“中国年馍之乡”国字号名片,制定了《年馍制作规范》等3项标准,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克了技术难关,使年馍保质期在常温下延长至一个月,向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迈进,做大做强以霍州年馍为主导的食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

霍州人把年馍做成了文化。霍州年馍体验馆在原师庄乡老粮库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室内布展面积1100平方米,有功能服务区、年馍文化展区和可容纳200人同时参加的年馍技艺体验及年馍研学教育区。这里的文创产品也火了。“这个是枣花造型的抱枕,这个是串起来的年馍糖葫芦,能自由组装,都是村民们参与制作的,深受游客欢迎。”郭国斌介绍。

小小年馍蒸出了百姓新生活。2024年霍州市已发展年馍企业、作坊153家,年产值2.5亿元。

垣上过年活动成品牌

咚咚锵,咚咚锵……农历腊月廿一,冯南垣村连心广场的农民舞台上,“冯南垣上过大年”2025年春节系列活动在雄浑的威风锣鼓声中拉开帷幕。

炉火旺旺,人们围炉而坐,三五好友或谈天说地,或料理食材,或品茗赏景,别有一番情趣。冯南垣景区工作人员尚艳琴告诉记者,这是今年推出的非遗说唱·沉浸慢摇·围炉火锅音乐会活动,首批已有200余人前来体验。

夜幕降临,千万盏华灯点亮,冯南垣村便成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篝火晚会、烟花瀑布等带给人们穿越时光的浪漫体验,村内街道及重点院落还会表演福禄寿喜财福娃巡游、川剧变脸、古琴演奏、汉服潮游及篝火舞蹈等,让人们过一个别具特色的红火年。

从2023年春节开始,冯南垣村已连续3年举办这项活动,累计吸引10多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过大年。人们观赏打铁花的铁树银花,倾听威风锣鼓的狂野奔放,感受舞龙舞狮的欢腾喜庆……在这里重温儿时的乡愁和年味,成为旅游新潮流、新时尚。

产业发展红红火火,景区景点人气旺旺。村里有活干、有钱挣,一批批外出打工的人员回村投身乡村振兴。2024年冯南垣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

漫步冯南垣村,听到的、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个小山村的巨变,还有人们对冯南垣片区的远景憧憬以及当地干部群众感恩奋进的铿锵步伐。

新春将至,岁回律转,冯南垣村将更加美好。

(李宏伟 郭玉琴)

特写1

特色民宿点亮和美乡村

走进冯南垣村,曾经的旧窑洞经过改造,成为颇具特色的乡村民宿。它们顺地势而建,保留了原始风貌,设施完善,让游客既能感受黄土高原的乡村韵味,也能享受舒适便捷的住宿环境。

冬日暖阳下,记者走进一家在建院落,推开古朴的大门,工人们忙着搭建滑梯等休闲设施,画师在白墙上挥笔勾勒,以森林、海洋为主题的墙绘充满童趣,丝毫看不出这里曾是一孔旧窑洞。

“这是我们的亲子房,滑梯对面是茶室,家长们可以边喝茶边看孩子们玩耍。”郭国斌向记者描述这座窑洞院的未来图景。现在部分民宿已投入使用,预计今年6月全部改造完毕。届时,游客可以在美团、小红书等线上平台预订。

民宿建起后,村民们有的当起了民宿管家,负责接待游客、打理日常事务;有的成为厨师,为游客烹饪地道的农家美食;还有的售卖自家的农产品,土鸡蛋、蜂蜜、花馍、新鲜蔬菜等备受游客青睐。

在冯南垣村,这样的改造项目有17个,均由霍州市国投公司统一管理,公司承担修缮和装修费用,修好后前3年每孔窑洞每年支付租金500元,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增加。

村党支部书记师军平介绍,村民把自己的闲置窑洞先租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与企业签订运营合同。这样一来,村里的空置院落不仅得到有效利用,还能让村民与村集体增加收益。

村民吴勇华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他对记者说:“自从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我家闲置的五孔窑洞租给了村集体,改成‘知青大院’,墙上挂着知青宣传画,院子里放着旧式自行车与电影放映机,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村落的时代变迁。目前我已经收到了两年租金共5000元。”

曾经荒凉的旧窑洞,如今绽放光彩,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冯南垣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郭玉琴 冯思泉)

特写2

归巢雁群奏响振兴乐章

春节临近,冯南垣村阳光明媚,年味十足。50多岁的村民师满胜走起路来精神抖擞,满脸藏不住喜悦:“儿子去年结了婚,和媳妇在上海有自己的事业,我在村里也不闲着。”

师满胜曾是一名货车司机,常年四处奔波,现在选择回到村里。他站在家门口,指着沟下面正在改造的旧村说:“要是放在从前,这样的选择根本不敢想。现在村里搞旅游、办民宿,都需要人手。我回来有活干、有收入,还能就近照顾老人。”

在村里,像师满胜这样返乡的人还不少。师新平以前是个木工,如今回到村里,参与旅游项目装修,还在家门口摆了个小摊补贴家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谁还愿意跑到外地去。”师新平笑着说。

师军平告诉记者:“村里以前大多是留守老人。借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机会,我们统筹谋划,把乡村旅游、年馍加工、精品民宿等产业结合起来,既完善了基础设施,又发展了新产业,返乡的村民多了,村子又热闹起来了。”

如今的冯南垣村,已有30多位村民回村创业或就业,有跑运输的,有搞装修的,也有开饭店、便利店的,忙得不亦乐乎。过去见不着人影的老院子,每天都有游客前来观光。

现在,冯南垣村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教育基地,成为集展览展示、红色教育、研学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吸引着更多的人投身乡村全面振兴。

(郭玉琴 冯思泉)

  责任编辑:何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