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振兴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山西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重点产业链、做大特色专业镇,制造业振兴升级呈现强劲态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新动能。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近日《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于5月1日施行。内容涉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机制、产业布局、高端化升级、智能化赋能、绿色化转型、融合化发展、激励与支持等,为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长远而坚实的法制化支撑。
固化产业链、专业镇等成功经验
重点产业链、专业镇和工业类开发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也是我省取得明显成效的创新性举措。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梯度培育特色专业镇,首批省级10大重点产业链、10大重点专业镇营业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71个工业类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4.7%。
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勇指出,《条例》在法律层面将我省有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予以固定,明确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完善专业镇发展政策,设立省级技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有利于巩固创新举措成果,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产业链“链长制”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有利于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门世宾介绍,《条例》明确:省人民政府推动重点产业链发展,建立省、设区的市联动的产业链“链长制”,完善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统筹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土地等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链汇聚;产业链链长牵头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分工协作,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搭建协作配套平台,引导产业链企业加强协作;建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产业链运行监测和风险评估,实行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对产业链发展进行跟踪评价。同时,链主企业应当通过分享市场、分工协作、技术扩散等方式,带动链上企业协同发展;链上企业应当围绕链主企业需求,加强技术协作和产品配套;产业链企业应当加强供需对接、协作配套、合作攻关。
打造专业镇是振兴山西制造、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条例》明确,省人民政府开展省级制造业重点专业镇评选认定,完善专业镇发展政策,实施梯次培育、考核激励和动态管理;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培育认定本级制造业专业镇,制定发展方案,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等支持专业镇发展。
围绕开发区建设,《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工业类开发区发展制造业的规划引导,确定工业类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支持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要创新产业承接转移机制,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厂房等建设,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项目。
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条例》聚焦制造业高端化升级、智能化赋能、绿色化转型、融合化发展等作出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