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新
多元路径下的合作实践
在能源革命与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山西与中央企业通过创新合作模式、聚焦重点赛道,构建起央地协同发展的生动格局。
央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山西呈现出多维度创新模式——
资本与技术共振。央企直接投资成为推动转型的核心引擎。华电集团累计在晋投资超400亿元,聚焦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与氢能研发。国调二期基金(规模315亿元)的成立,更以央地资本联动推动京津冀晋协同发展,成为产融结合的典范。太钢集团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通过重组,实现全球首发产品7项、国内首发产品8项,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产业链协同共生。通过“国家队”与“山西队”的协作,传统产业链条被重新锻造。10户驻晋央企担任7家省级产业链“链主”企业,覆盖特钢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铝镁精深加工、现代医药、第三代半导体、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合成生物等战略性领域。
平台化生态构建。首创“晋善晋美·央地国民企合创未来·四季交流会”,以“1+4+N”机制(需求平台+季度会议+产业链对接)打破所有制壁垒。2025年首场会议促成央企省企与民企在能源、建筑、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上百项合作意向,形成“国企实力+民企活力”的互补生态。
在合作版图上,央企与山西聚焦核心赛道,打造了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标杆项目,在能源结构绿色重塑和数字经济赋能转型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在传统能源升级方面,国家能源集团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给予山西重点支持,助力我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打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中海油在潘河区块实现全国首个薄煤层气大规模开发,为煤层气安全高效利用探索了新路径。中国石油针对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和勘探开发技术难题,构建深层煤层气富集理论与效益开发技术体系,推动在晋产能突破百亿立方米。央地协同推动我省煤层气产量连创历史新高,“三桶油”近两年在山西煤层气产量分别增长18.4%、16.7%,2024年达到105亿立方米,占全省地面抽采量的84.8%。今年2月15日,总投资70亿元的中国建材年产60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制造项目一号生产线点火投产,打造全球领先的玻纤行业“灯塔工厂”。
一批央地合作的新能源项目在三晋大地涌现:三峡盂县上社抽水蓄能项目进一步提升电网调峰调频能力,助力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中能建襄垣“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以“园中园”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建成后可助力襄垣经开区绿电占比达50%以上。国网大同热电储能项目作为全省首批“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成山西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化学储能电站,为电网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在数字经济赋能转型方面,山西联通协同晋云科技打造山西煤炭工业互联网智算平台,完成省级煤炭工业互联网算力平台建设,打造全国首个“能源智算云”,以算力赋能煤炭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从“挖煤”到“挖数据”的跨越。山西移动推进“畅联山西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全面实现省内高铁、高速、国道移动网络全覆盖,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网络覆盖率超过96.5%。
在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方面,中交集团深度参与太原交通枢纽建设,中国建筑推动城市更新与新型城镇化;“五大电力”集团、中铁建等央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全省供电供暖、乡村振兴、保交楼等重点民生工程,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为增进山西人民福祉贡献了央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