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发布活动举行,10个典型案例及5个入围案例涵盖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数字文博等领域。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团圆令》AI动画制作、关公文化大模型等案例的创作团队,现场分享技术创新经验,全面呈现山西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前沿成果。
传承创新融入生活
“看不够,真的看不够。山西非遗太精彩了,让我不虚此行!”来自河南商丘的游客陆女士兴奋地表示,她早就听闻山西非遗的名气,特意趁假期带孩子来开阔眼界。
本届文博会上,非遗展示一改以往静态陈列的方式,转向生动的场景化叙事。山西日报传媒集团打造区域性文创品牌“山河文创”,通过创意转化让“表里山河”从历史典籍中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播的生活符号和文化产品。其中,“古韵三晋”文创卡牌以山西的古建筑和文物为主题,设计精美,细节清晰,被观众称为“掌心里的山西博物馆”。在山西广播电视台展区,文创“集合店”内的“黄河娃”系列产品、定制款春“碗”、“来晋了”系列产品,都与山西本土影视文化相关,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
首次亮相的“文创山西”主题展区,以山西“表里山河”地貌为空间骨架,融汇永乐宫壁画色彩,将古建元素巧妙重构。展区内设有红色文创专区,呈现80余件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为主题的产品;中国日报文创专区推出“豹越繁花”“天龙山佛首”系列,把文化符号融入丝巾、伞面等日常用品;官方专区升级吉祥物“晋小友”,推出“突飞猛晋”“应有晋有”等七大主题衍生品;山西文创设计师联盟则带来琉璃鸱吻扩香摆件、水泉梁墓壁画本册等多元创意作品。
各展区的非遗同样异彩纷呈,晋中市展区以非遗技艺复刻流失大英博物馆的龙纹琉璃砖;阳泉市展区集中展示平定砂器、黑釉刻花陶瓷等国家级非遗技艺;朔州展区的葫芦烙画、刻瓷、柳编、剪纸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献技;忻州市展区的刺绣、面塑,长治市展区的堆锦作品《猫趣图》等,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省文联推出的晋剧玩偶、状元冠冕、笔记本等文创产品,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许多展区还推出非遗体验、集章打卡活动,实现零距离互动。
8月21日,“山西文化地标典型案例”发布活动让太原晋祠、大同云冈石窟、朔州应县木塔等11市重点文化地标,以及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等红色遗址,集体亮相《中国日报》“发现山西”特刊,向63个国家和地区递出山西文化名片。同步发布的《开箱中国:在山西,抬眼看见千年》微视频,以斗拱为线索,串联起山西不同朝代的古建筑,唐制汉服与应县木塔、宋制襦裙与晋祠圣母殿的碰撞,让网友直呼“穿越感拉满”。
8月22日,“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发布活动公布15项典型案例及5项入围案例,这些案例涵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节庆文化活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方面,全面呈现了山西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与新亮点。
交流互鉴商贸繁荣
“我们多次参展文博会,带来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原小焕自豪地说,“今年展品最多,买的人也特别多,销量非常大。”在该展区,128头高档宴会瓷《繁花似锦》系列惊艳亮相,将山西青铜器纹饰与四季花卉完美融合,从餐具到酒具一应俱全,精美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