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能控股电力集团清洁能源公司的风力发电场。田泽鹏摄
井下掘进创下世界纪录的“煤海蛟龙”,高山之巅迎风转动的白色风机,全球首个枢纽级零碳机场的智慧能源系统,以及覆盖全省94%用电量的电力现货市场……这一个个生动场景,正是“十四五”期间山西能源转型之“变”的真实写照。
能源转型是山西经济的“牛鼻子”,是转型发展的“重头戏”。
在中国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山西——这片曾经因煤而兴、亦因煤而困的土地,正以创新为笔、绿色为墨,描绘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生产方式之变: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赋能”
在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这座中国首座5G煤矿,短短3秒钟便展现了5G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1秒钟,可以进行一次全部人员车辆的精准位置信息定位;
2秒钟,全矿安全生产数据会进行一遍自动分析;
3秒钟,1次生产系统全面巡检已经完成,128处AI视频摄像头,实现了从采掘、运输、排水、到选煤的全流程监管智能化。
从2020年建成全国首座5G煤矿至今,依托井下“超千兆上行”煤矿5G专用网,新元煤矿持续推进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全周期改造,逐步推进智能化建设由采掘工作面为重点向全矿井智能化转变,煤矿5G应用场景已拓展至31个,煤炭开采更加安全高效。
新元煤矿的智能化转型可以说开启了全省煤炭产业“智变”新征程。从传统人工作业到智能设备精准操控,从人工巡检隐患到AI动态监测预警,从经验主导决策到大数据智能分析……“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煤矿智能化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煤炭产业向着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迈进。目前,全省已建成10座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累计建成300座智能化煤矿,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以上,煤矿的“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明显,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预计到2027年全省正常生产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能源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是我省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坚强后盾。在今年9月底举行的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煤矿快速掘进系统——“煤海蛟龙”4.0带给参观者的是震惊,其全球首创掘进、支护、运输平行作业模式,将传统掘进效率提升2至3倍,在大断面单巷掘进中创下月进尺3088米的世界纪录,让地下煤海掘进有了“智慧芯”。
依托煤矿智能化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我省有序推进绿色开采技术试点示范,陆续建成一批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各类型绿色开采技术试点示范煤矿。目前,全省已建成55个试点示范煤矿,120座煤矿成功采用无(小)煤柱开采技术,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绿色开采取得积极进展。
能源结构之变:
从“一煤独大”到“多能互补”
在海拔1500多米的娄烦县吕梁山腹地,崇山峻岭间,一排排巨型风力发电机组直指苍穹,与连绵成片的光伏板矩阵交相辉映。这是全省规模最大的300兆瓦风光电项目,每年可向电网输送清洁能源6.6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19.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