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山西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山西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2025-11-28 10:30:45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  

“《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在吉县黄河壶口瀑布岸畔举行。闫锐鹏摄

作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三晋大地承载着厚重的抗战记忆,孕育出伟大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使命,全力推进抗战遗址文物保护利用、抗战精神传承弘扬等工作,让抗战记忆穿越时空、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激励全省人民在新时代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强大精神动力。

护遗存焕活力,让历史丰碑永放光芒

抗战遗址和文物,见证着抗日军民勇御外侮的光辉历程,是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坚守“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通过制度保障、司法护航、文旅赋能等举措,让抗战遗址和文物焕发新的活力。

全省各地通过构建“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社会参与”保护机制,持续加大对八路军总部旧址、平型关大捷遗址、百团大战遗址等重点抗战遗址文物的保护力度;通过修缮加固、环境整治、数字化建档等措施,让每一处遗存都成为保存历史记忆、传播抗战精神的“活化石”。此外,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以地方立法明确保护项目、责任主体、保护措施及开发利用路径,为传承弘扬抗战精神提供坚实法律指引。

今年1月,神池县义井镇义井村的八路军一二〇师指挥部旧址修缮工程顺利通过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验收,这座濒临损毁的抗战遗址重焕生机,背后离不开我省建立的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神池县人民检察院在日常文物安全巡检中发现该遗址存在损毁灭失风险后,迅速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相关单位随即组建工作专班开展抢救性修缮。

近年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场馆不断梳理历史细节、创新展陈方式,以物见史增强展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让抗战精神通过文物、照片和数字场景复原直抵人心。

今年7月,“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晋冀鲁豫四省博物院(馆)同步开展,千余件文物生动再现了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巩固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山西博物院展出的610余件展品中,既有八路军使用过的军装、挎包、子弹袋,也有抗日民众的杀敌菜刀、大生产运动劳模锦旗和根据地师生使用的课本。“抗战主题展览既要庄重严谨,又要贴近观众,才能让大家真切感受历史温度。”展览项目负责人、山西博物院展览部主任马静表示,保护好、利用好抗战文物,既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

此外,红色旅游也让抗战遗址和文物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武乡,连续13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让“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愈发响亮,八路军文化园、“重走太行英雄路”研学旅游项目等,为游客提供了可体验、可触摸、可感知的抗战精神教育旅程。在左权,八路军麻田总部片区、桐峪1941小镇、十字岭纪念园三大抗战主题核心景区,让每寸山河都成为砥砺初心的鲜活教材。在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蔡家崖红色一条街,成为参观者穿越时空同抗日先烈对话的精神家园。

慰英烈育新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凤凰岭下,湫水河畔,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一块镌刻着“崔海治烈士”的墓碑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墓碑的背后是一段让抗战先烈英魂“回家”的动人故事。1941年,17岁的崔海治参军入伍,后来在战斗中牺牲,被就地安葬于方山县南村,家人自此失去其消息。2023年,吕梁市委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科研团队对南村出土的49具烈士遗骸进行保护、比对和鉴定,时隔80余年,崔海治终于“回到”亲人身边。

我省秉持对烈士尊重、对烈属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散葬抗日英烈遗骸寻找、保护、鉴定和迁葬工作。在省公安厅等单位协助下,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对具备条件的烈士遗骸开展DNA信息采集比对,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走访烈士家乡、大数据排查等手段,助力英烈从“无名”变“有名”。

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巍然屹立的纪念塔坚实牢固,整齐划一的烈士墓碑字迹清晰,高大挺拔的青松翠柏庄重肃穆。从2020年到2022年,相关部门连续3年投入资金,对该陵园进行修缮和保护,让这里成为缅怀先烈、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省通过资金投入、政策保障和技术创新等措施,持续完善烈士陵园设施建设、美化纪念环境,为烈士营造庄重安稳的容身之所。

每年清明前夕,李林中学师生都会徒步前往李林烈士陵园,祭拜这位为抗日救国献身的华侨女英雄。同学们擦拭墓碑、鞠躬献花、绕碑瞻仰,在庄重氛围中感悟英烈精神。“缅怀先烈不仅是让学生铭记历史,更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增强责任意识和前行勇气。”教师王建珍说。

扎根英雄土壤,播撒精神种子。在清明和烈士纪念日,全省各级共青团、少先队及学校都会组织青少年走进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敬献花篮、聆听革命故事等形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悟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7月,抗战老兵郭丕忠受邀为汾阳市60余名高考学子,讲授了一堂生动感人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质朴的语言、坚毅的眼神深深感染着在场学子。“先烈用生命换来今日和平,我们青年学子要勇担时代使命,以青春和知识报效祖国。”学子们纷纷表示。

近年来,英烈故事进校园活动在我省各地蓬勃开展。在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的讲解员怀着对英烈的崇敬踏入校园,将左权、范子侠等先辈的英雄故事缓缓讲述,让峥嵘岁月里的壮志豪情在师生心中久久回响。在临汾,红色文化交流志愿宣讲员带着满腔热忱走进课堂,《一封家书》里的真挚牵挂、《丰碑》中的崇高信仰,在生动叙述中化作触动心灵的暖流。在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宣讲团用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铺展出一幅幅可感可触的先烈报国画卷。在运城,小英雄周银海与董警吾的故事被细细传颂,那份跨越时光的勇敢与赤诚,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为青春注入了向上的力量与坚定的信念。

兴文艺传薪火,让抗战精神永葆生机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8周年之际,海峡两岸数十位音乐家齐聚壶口瀑布,共同唱响《黄河大合唱》。激昂旋律与黄河涛声交融,穿越时空震撼人心——这既是跨越海峡的历史共鸣,更是山西以抗战文艺为载体传承民族精神的生动缩影。作为华北敌后抗战中心,山西既是烽火战场,更是红色文艺沃土,如今正以挖掘、传承、创新三部曲,让沉淀在旋律与故事中的抗战精神永葆生命力。

抗战时期,文艺是克敌制胜的“无形武器”。丁玲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踏遍三晋,冼星海融入山西民歌元素谱就《黄河大合唱》,贺绿汀在晋南的土炕上写下《游击队歌》,无数民间艺人用秧歌、小调传唱救亡壮歌,铸就了底蕴深厚的红色文艺宝库。

为守护这份精神遗产,山西多年来持续构建全方位挖掘保护体系:组织专业团队梳理抗战时期音乐、剧本、绘画等文艺遗存,建立抗战文艺资源数据库,抢救性记录口述史料,让《左权将军》等原生态抗战民歌完整留存,以“档案式保护+活态留存”筑牢抗战精神记忆基石。

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传播桥梁,让抗战文艺走出文献库、登上大舞台,成为滋养群众心灵的精神食粮。不久前举办的山西民歌赏析音乐会第32场演出中,《望延安》《迎接光明》等抗战主题民歌广受好评。线下传承如火如荼,线上传播同样声势浩大。抖音“山西文旅”账号推出《文物里的抗战》《平型关地形密码》等系列内容,以文物微记录、战场可视化等形式让历史可触可感,年均浏览量超千万人次。《山西红色历史动漫》用年轻群体喜爱的动画语言重构英雄故事,让左权将军的铁血柔情、晋绥军民的鱼水深情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前千人合唱《在太行山上》,与80年前的抗日呐喊遥相呼应,彰显红色旋律跨越时空的凝聚力。

在山西,抗战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复刻,而是在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生。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以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太行母亲婆媳两代人舍弃亲生骨肉救护八路军后代的事迹,主创团队扎根山区采风,融合传统唱腔与现代舞台技术,深刻展现了太行儿女和八路军的生死情谊,巡演数百场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让太行精神深入人心。大型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借左权将军视角诠释家国情怀。儿童文学《红星杨》以少年们在烽火岁月中保卫红星杨的故事为核心,传承红色基因,累计发行数十万册,成为校园经典。“太行民歌艺术节”上,年轻人用说唱、摇滚改编《游击队歌》,让红色旋律焕发青春活力。

从《黄河大合唱》在烽火中点燃全民族救国热情,到《太行娘亲》在新时代续写军民鱼水情。层出不穷的抗战文艺作品,从不同维度讲述三晋抗战故事,形成传播弘扬抗战精神的文艺矩阵。这些承载民族精神的作品,如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永远照亮民族前行之路。

(黄川川)

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大任

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省阳泉市。在这片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挥洒热血、英勇战斗过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重温光辉历史、深情缅怀英烈,号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殷殷嘱托记心间,感恩奋进永向前。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讲好抗战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激发奋斗意志,投身复兴伟业。

红色,是三晋大地最厚重的底色。山西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我党在这里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动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的战役战斗。在党的领导下,三晋儿女前仆后继,为民族独立与解放浴血奋战,在抗日烽火中孕育出了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发挥好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认真抓好革命传统教育,讲好山西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对民族精神的赓续。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要持续深入挖掘研究抗战史料,保护利用好山西抗战遗存。要加强对山西抗战史料的抢救性挖掘,开展走访调查,收集口述历史、书信日记等一手资料,建立抗战数据库、文献档案馆,加强专家人才力量建设,保护抗战遗址旧址,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要发挥好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表达形式,讲好抗战故事。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信息传播特点,善于用全媒体、互动化传播手段,多运用动画、短视频讲故事,利用VR、AR等技术复原抗战场景,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更要将其中蕴藏的精神动力融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烽火岁月中的集中体现和升华,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将抗战精神中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怀,转化为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转化为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勇气和锐气,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前进!

(陈俊琦)

特写1

百团大战纪念馆:抗战故事穿越时空“活”起来

11月19日清晨,阳泉市狮脑山层林尽染,百团大战纪念馆前的和平雕塑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讲解组组长石玮整理好讲解器,迎来了当天第一批游客。这是她在这里坚守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她平均每天要接待的四五支团队中的第一支。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百团大战,狮脑山是关键战场之一,战士们在这里浴血奋战六昼夜,用血肉之躯粉碎了日军的封锁……”石玮的讲解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当年那个烽火岁月。锈迹斑斑的步枪见证着近战歼敌的壮烈,泛黄的作战地图标注着破袭交通线的部署,斑驳的军用水壶承载着战士们的铁血忠诚。2010年纪念馆新馆建馆初期,石玮便加入讲解队伍,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变迁。

据了解,今年以来,纪念馆参观人数显著增长,特别是7月份至今,参观人数已超过26万人次,是以前的2到3倍。“这段历史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石玮说,虽然每天要讲解四五遍,嗓子常处于沙哑状态,但看到游客专注的眼神,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如今,12名讲解员组成的团队成了纪念馆的“名片”。他们深挖史料,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故事,每一段讲解都饱含深情,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他们不仅要熟记历史细节,还要研究不同游客的需求,让年轻人听得懂、老年人记得住。一位来自太原的大学生告诉记者:“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抗战精神。这比在书本上读到的要震撼得多。”

纪念馆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正有序推进。新建的丰碑餐厅、游客休闲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可容纳540余个车位的停车场雏形初现,市政府开通的公交旅游专线让出行更便捷。这些变化,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更是为了让更多人走进这段历史。

“百团大战锻造的不怕牺牲、奋勇争先的抗战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石玮站在展厅尽头的“精神传承”墙前,身后是不断涌入的游客。墙上,“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八个大字格外醒目。从建馆初期的坚守到如今的创新传播,石玮和同事们用日复一日的讲解,让抗战故事穿越时空,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

夜幕降临,最后一拨游客渐渐散去。石玮整理好讲解设备,准备下班。站在狮脑山上远眺,百团大战纪念碑在夕阳余晖中熠熠生辉。石玮知道,明天,又将有新的游客来到这里,而她,将继续用声音让这段历史永远鲜活。

(霍雪茹)

特写2

吕梁一二〇师学校:抗战精神在血脉中奔涌不息

“黄河在奔腾,塞外在狂啸,西北抗日的烽火在燃烧,我们是八路军的一二〇师,我们是人民的武装……”走进八路军一二〇师战史陈列馆,稚嫩却铿锵的童声引人驻足,一群身着校服的孩子正肃然齐唱。

陈列馆坐落于吕梁兴县的一二〇师学校内,它所在的这所学校,其诞生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当年在晋绥抗日根据地战斗过的老同志们有一个共同愿望:以部队番号为老区建一所学校,让红色基因赓续不息。学校建成后,贺龙元帅夫人薛明亲笔题写校名。

作为晋绥根据地首府,当时仅有9万人口的兴县,参军过万,牺牲逾千,为保卫延安、屏障陕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一二〇师及吕梁地方部队在晋绥边区及周边地区与日军作战1万余次,毙伤日军10.7万人,俘虏日伪军1.91万人,有力挫败了日军西渡黄河、进犯陕北的企图。陈列馆内丰富的实物与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那段烽火岁月。

在一二〇师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陈列馆已成为最生动的课堂。“最让我感动的是李林的故事,她是印尼归国华侨,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0年为掩护队伍突围被敌人围困,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当时她肚子里还怀着三个月大的孩子……”六年级三班的温若澜指着墙上手端步枪的李林照片为其他同学讲解,大家都为李林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着。

据一二〇师学校小学部德育主任刘金瑞介绍,“小小讲解员”是陈列馆的一大特色,讲解员从三至六年级学生中选拔,目前是第五届,已经有40多人加入进来。“让孩子们从倾听者变为讲述者,历史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生命的故事。”

“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参观陈列馆,大家在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感受到了家国同心的爱国情怀与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在这里实现了代代传承。”校长郭健动情地说道。

童声琅琅,讲解仍在继续,但抗战精神之深意早已飞出展馆,传向更远的地方。正如太原师范学院学生苗聪在留言本上所写:“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向革命先烈致敬,向光荣的一二〇师致敬!”

(秦嘉良)

特写3

武乡县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数字赋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若穿越回80余年前,和在太行山战斗生活的新闻记者、记账员、卫生员相遇,我们想和他们说些什么?在武乡县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数字技术让我们与英雄隔空对话成为现实。

进入体验馆,太行精神长卷展项吸引了来这里参加研学活动的众多小体验者,他们点击屏幕,选择捏脸或真人入画模式,化身数字人进入长卷中,穿越时空与不同岗位的八路军战士互动对话。

“冀南银行的存款是怎么来的?”面对提问,记账员流利回答道:“存款一部分是八路军军费和筹措的资金,还有一部分是吸引当地老百姓将钱存到银行,我们也会付给储户利息。”数字人如何知晓这些信息?据介绍,通过将相关史料、回忆录等“喂”给数字人,以大模型训练等方式使其将知识内化,从而实现与游客的流畅沟通。

武乡有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37年到1942年间,八路军总部在武乡9个村庄驻扎536天,这里见证了无数英勇的抗争和壮烈的牺牲。

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太行精神,作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武乡县建设全国首个红色文化数字体验馆,以新兴技术和数字展项为器,展现太行精神之魂,在数字文旅融合领域寻求突破与升级。

历史回眸展区的照片墙吸引了许多参观者在此驻足。女扮男装参加八路军并参加了上百次战斗的王九焕、“地雷大王”王来法……数字科技赋予老照片新生命,40余幅武乡籍抗日英雄的照片经AI修复和活化,以更清晰和动态的形象呈现。他们眼睛眨动、面带微笑,透过屏幕,参观者与英雄们的情感于此刻得到联结。“站在照片墙前,看着动起来的照片,仿佛看到一段或温馨、或感人、或伤感的革命故事。”游客王可欣说。

此外,在体验馆内,参观者还可在三维地图上观看八路军著名战斗解析,在红色留言墙向英雄致敬,向“红星杨”数字人提问追溯某段历史的全貌,通过多种形式走进非凡时代,触摸历史温度。

立足红色旅游优势,以数字赋能红色文化,武乡县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用全新的面貌、智慧式的体验让厚重历史焕发新活力,让红色血脉得以赓续。

(唐佩渲)

(责任编辑:何剑)
关键词:抗日战争

为您推荐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召开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决定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召开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决定

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26年1月下旬或2月上旬在太原召开,会议召开的具体时间授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作出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2025-11-27 10:38:04
赓续红色血脉 勇担时代使命

赓续红色血脉 勇担时代使命

百团大战纪念馆内的浮雕壁画。山西日报记者王瑞瑞赵夏雨摄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主建筑。山西日报记者李婷婷摄吕梁英雄故事馆外观。刘亮亮摄游人参观闻喜县陈家庄红色教育基地的太岳三地委纪念馆。
2025-11-25 11:04:28
书写能源革命的生动答卷

书写能源革命的生动答卷

晋能控股电力集团清洁能源公司的风力发电场。
2025-11-25 11:01:14
5G照亮转型路 数字赋能谱新篇

5G照亮转型路 数字赋能谱新篇

潞安化工集团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全国首座5G煤矿,实现了智能化开采(资料图片)。
2025-11-25 10:59:46
11月20日,省委书记唐登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11月20日,省委书记唐登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11月20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文章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若干举措》,研究部署年度综合考核等工作。
2025-11-21 10:16:18
守护文明根脉 赋能时代新韵

守护文明根脉 赋能时代新韵

游客走进运城博物馆感受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闫鑫摄漫步平遥古城,游客边赏景边感受千年古城的魅力。梁生仁摄俯瞰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全景。李现俊摄工作人员在大同市华严寺对塑像进行数字化采集。王忠勋摄云冈研究院工作人员在云冈石窟第1窟修复塑像。
2025-11-21 10:11:38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