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太榆退水渠太原段沿线涉及19个村、26个污水处理站。治理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截污纳管,将沿线污水全部引入标准较高的汾东污水处理厂处理。2024年6月底,管网通水,效果立竿见影,太榆退水渠水质首次全线达到优良。
为解决水质达标不稳定问题,今年,太原市启动第二步,水质提升,预计主汛期来临前完工,将实现日处理污水13万立方米,确保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3项主要指标年底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排放标准。
“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以来,山西聚焦太榆退水渠、浍河、文峪河、磁窑河、杨兴河等污染较重的支流和汾河干流污染仍然较重的区域,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净化黄河“毛细血管”。
上下游协同发力,汾河流域水质、水量持续向好。2024年,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Ⅲ类水质。
2025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收官之年,目前,各项工程仍在有序推进。山西提出,确保年底入黄国考断面全部达到Ⅲ类水质。
产业“绿”起来
作为山西的重要经济带,汾河流域分布着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沿岸各市因地制宜发展起绿色、低碳产业。
走进位于临汾市古县的山西盛隆泰达新能源有限公司,塔罐林立、管道纵横,运输车辆往来有序。跟传统焦化厂不同,园区里看不见烟尘、闻不到异味、听不到噪声。曾是环保“老大难”的焦化行业,蜕变为年产值200亿元的化工产品绿色集群。
临汾市是山西重要工业基地,以煤、焦、钢为主的传统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较大,且都集中在沿汾六县,以往粗放式的发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汾河两岸曾经“环保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十余年前开始,临汾大规模关停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尤其近年来,临汾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开展“退城入园、退川入谷”“上大关小、产能整合”等工作,推动焦化行业开展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从汾河谷地搬到离市区100多公里的太岳山沿线,山西宏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强下了很大决心。“搬迁、改造、重建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原来交通便利、临近水源的区位优势也不复存在。”
危机也是转机。“借着这次搬迁,我们更新换代了技术设备,淘汰落后产能,未来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王永强说。
临汾市工信局投资规划科科长景跃之介绍,临汾市焦化产业结构布局得到了大幅度优化,沿黄地区完全退出、沿汾地区占比大幅下降,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达100%。
产业转绿,生态向好。2024年,临汾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7%,快于规上工业增速7.4个百分点;全市9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8.9%,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前进15位、综合指数改善率排山西省第1位。
临汾焦化产业蝶变是汾河流域聚焦绿色低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生动写照。山西发挥汾河流域焦炉煤气极为丰富的资源优势,抢滩布局,培育壮大氢能、甲醇等新能源产业。
在吕梁市,焦化副产品转化为高纯氢,废弃焦化厂变身沉浸式氢能科技馆,800多辆氢能重卡、大巴及共享单车构建起立体交通网络。今年,吕梁市正式获批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广东城市群,未来5年将形成氢能千亿产业。
晋中市深耕甲醇经济,引进吉利汽车,60户上下游配套企业链式融合,打造千亿级甲醇经济高能级产业版图。2025年底,晋中将推动商用车醇氢电动重卡扩建项目投产,甲醇汽车及甲醇装备推广将累计达到1万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