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两岸,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成长壮大,一幅现代化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脉“动”起来
今年“五一”假期,不少游客慕名来到太原市汾河景区雁丘园。雁丘园是围绕金末元初太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进行创意设计的仿古建筑群,开园一年半,成为汾河景区的标志性景点。
近年来,太原市汾河景区打造了雁丘园、汾河晚渡、晋汾古韵等一系列文化景观。行走汾河,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
汾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治理汾河,不仅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山西历史文化传承。沿汾各地努力推进汾河生态治理保护与文化旅游建设有机融合。
临汾,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在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博物馆和图书馆掩映其中,大小体育赛事、健身活动长年不断。景区长17公里,以“一河五湖十园十八景”为脉络,串联起尧舜文化、生态修复、市民休闲三大主题,成为当地最集中的公共文化生态休闲场所。
走进运城市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分布着300多种植物和数百种动物,其中不乏珍稀物种。
“近几年,我们加强污水源头治理,恢复植被,疏浚河道,加强巡护巡查,湿地环境逐年好转,水鸟数量逐年增加。”稷山县林业局湿地办公室负责人刘小凯介绍。
稷山县历史悠久,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了融农耕文化、湿地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宣教基地。眼下,湿地公园游客中心正在加紧建设。“我们会继续加强建设管护,让市民游客更好感受到汾河生态之美和稷山文化的魅力。”刘小凯表示。
运城市位于汾河下游,是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运城市深度挖掘沿汾文化特色,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促进文化旅游与生态等资源整合集成,不断创新业态产品供给,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付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