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作人员正在给观众介绍产品。山西经济日报记者李若男摄
9月的南宁,邕江碧波荡漾,丹桂满城飘香。9月18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展馆内热度升腾。在融合着三晋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山西展区前,观众络绎不绝。山西展区以“晋开新局、容汇东盟”为主题,从入口处巧思十足的“时空之门”,到展区内琳琅满目的特色展品,再到热烈的合作洽谈场景,一场跨越山海的“山西之约”正于此上演,让东盟客商读懂山西的开放姿态,也让山西企业找到对接国际市场的新契机。
“门”与“环”里的山西心意,设计藏着开放密码
在山西展区入口,“时空之门”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深褐色仿木结构镶嵌的金色线条,既似晋商驼队商道,又象征新时代对外开放通途。“这‘门’是指主动敞开的合作之门,传递山西转变。”展台负责人说。
展区中央“开放之环”更具韵味:玉璧般圆形展架融入山西土窑洞拱形元素,寓意“包容、循环、融合”,象征山西与东盟及全球在多领域深度合作、环环相扣、循环不息。
据介绍,展区整体设计凸显“三大特质”:以古建筑褐色与丰收金色显厚重感,展现文化底蕴;凭通透布局与动态多媒体营造开放感;借山西与东盟元素融合彰显包容性,表达合作诚意。此次参展企业,更是覆盖对外合作、工艺文化、食品加工、智能制造四大领域,集中展现山西特色产业与创新实力。
四大展区藏“晋味”,特色展品圈粉中外嘉宾
若说设计是山西展区的“颜值名片”,那展区内的展品便是实打实的“实力担当”。
走进工艺文化展区,乡宁县华廷陶瓷的紫砂作品堪称“行走的山西山水”。“云丘盛景”紫砂茶具,壶身勾勒着临汾云丘山的起伏轮廓,壶盖巧塑玉皇顶的挺拔形态,壶背还暗藏冰洞群的细腻纹理。“原料是乡宁本地的紫砂,经过100多道手工工序才能做成一件。”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客商们触摸到传统工艺的温度与匠心。
食品加工区的香气,吸引了客商的脚步。大同雁同府酿造的黍米黄酒,倒在杯中泛着温润的金黄。“用优质黍米,按老法子在陶坛里陈藏,仅发酵就得260天,不少广西本地客商尝过都赞不绝口。”负责人一边斟酒一边介绍。晋城沐春雨食品的冻干展台前也排着长队:50公斤新鲜巴公大葱,经冻干工艺只出1公斤葱花,炒菜提鲜恰到好处;泽州红山楂做的冻干糖葫芦,去头去尾去籽,零添加的酸甜里满是果香。
智能制造展区则透着满满的“科技范儿”,让东盟客商看见山西产业转型的“加速度”。山西嘉世达的洒拖T30擦窗机器人一启动,便紧贴玻璃幕墙灵活游走,底部清洁布高速旋转,片刻,原本带污渍的玻璃就变得透亮光洁。企业负责人介绍:“依托东盟博览会这一国际化舞台,嘉世达不仅能够展示产品优势,更能拓展合作空间、链接全球资源。”
山西丰鸿实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家居展品前,智能门锁、智能开关依次陈列。“我们的智能门锁用了最新的生物识别技术,识别准确率能达到89%以上,还支持手机远程开锁,特别适合家庭和酒店场景。”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企业销售额达1.5亿元,外贸增长率超50%,这次来就是想借着东博会的东风,把产品推进东盟智能家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