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细白瓷鱼纹印花盘残片。
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D7地块发掘区全景。
明代细白瓷矾红彩龙纹残片(部分)。本栏图片均据新华社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从22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202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霍州窑,因《格古要论》记载而闻名。窑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白龙镇陈村,地处汾河西岸台地边缘。霍州窑阶段性的演变轨迹是汾河流域宋元时期窑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充分说明,处于北方陶瓷手工业主要生产区域——冀、豫、陕等之间的山西地区,凭借其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彰显出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2022—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霍州市文物部门联合对陈村瓷窑址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勘探和发掘,清理出金、元、明时期的作坊、窑炉、灰坑等瓷业遗迹,出土大量瓷片和窑具,立体展现了霍州窑的历史和发展面貌。
据了解,霍州窑北宋后期开始烧造,金代达到成熟,并形成以细白瓷产品为主流产品、“擦涩圈”叠烧为主要装烧技术和细凸线纹印花为装饰特征的产品面貌。元代霍州窑为全国唯一生产细白瓷的窑场,其产品和审美引领了社会风尚。在明代,霍州窑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以化妆白瓷为主,主流装饰技法为白地褐花和黑花,纹样多样。从清代地层中出土的“堂内供钵顺治十三年十一月内做造”纪年残器,表明霍州窑一直延续至清代。
“五粒泥浆粘钉间隔”是霍州窑独有的核心“尖端”支烧技术,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物内底接触式支烧方法中,所留支烧痕迹最小的支烧方法,是北方地区北宋汝窑官式器物“芝麻钉支烧技术”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小米粒般的支烧钉痕是器体重量、产品美观、产量保障、燃料经济和支钉物理特性等五者之间巧妙平衡的产物,是窑工的智慧结晶,是霍州窑的重大贡献。”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刘岩介绍说。
霍州窑印证了中国细白瓷生产中心的转移,填补了北方地区细白瓷生产的缺环,是北方地区细白瓷生产最后的高峰,尤其是特点鲜明的制瓷成就,不仅印证了山西地区是北方地区经济中心、手工业生产核心区域,也为瓷业交流、瓷业格局、人地关系、地方社会等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伟大进程的鲜活物质体现和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