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出于产业转型需要,当地启动了八义窑文化产业项目。李建平决定借此机会重燃炉火,恢复八义窑红绿彩瓷生产。
但这并不容易。八义窑红绿彩瓷属于釉上彩,需经过两次烧造:先烧造出白釉瓷,再绘彩重烧。八义窑传统制作流程据说有72道工序,有“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之说。
当时,许多人都劝李建平,制作技艺已经失传几十年了,别白费力气了。但李建平下定决心:“实在不想让古老的手艺就这样断了。”
李建平和红绿彩村合作,投资成立了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陆续建起了八义窑文化博览园、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八义窑非遗生产基地。
同时,李建平寻访本地老艺人,拜访业内老专家,收集整理资料,从原料配比、拉坯手艺、彩绘工艺和烧窑技术等重点环节入手,组成了技术攻关小组,致力于恢复传统制作技艺。
“以瓷器制作中需要的化妆土为例。当时我们只知道坯体与釉色之间需要一层装饰材料,可就是不知道用本地的什么材料,为此,花了好几年时间探索。”李亚敏说。
经过数年努力和反复试验,李建平终于成功恢复了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自己也成为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创新工艺,瓷器融入生活
在红绿彩博物馆,游客不仅能欣赏八义窑古代珍品,还能看到大量现代的八义窑生活用瓷,颜色更艳丽、质地更轻薄。
原来,在恢复传统技艺后,李建平父子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传统的红绿彩瓷胎质粗糙,时间一长,色彩就不再鲜艳,产品市场反响不好。
红绿彩瓷如何在当下发展?李建平父子认为:“既要守正,也要创新。”
近年来,李建平父子先后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项目,红绿彩的原料研发、色料配比、绘画技术、产品设计等都成为合作课题。
经过多年努力,八义窑红绿彩瓷在恢复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一改原先瓷胎质粗糙、色彩不艳的问题,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
一件精致的带盖茶杯,杯身顶部,是一圈吉祥的红绿云纹图案,杯身主体则是彩色古建,线条飘逸灵动。“这是我们长治的观音堂,也是著名的悬塑艺术代表。”李亚敏介绍,传统的红绿彩茶具底足没有上釉,手感会很粗糙,现在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点。
不同于文物收藏品,这些瓷器光泽度更高。“我们生产的生活用品使用了自己研发的新材料,经过1300摄氏度以上高温烧造,比传统材料要更轻薄,同时不变形、容易清洗。”李亚敏说。
近年来,当地建起了非遗传习所、设立了学生体验区,乡村旅游日益红火。博物馆也推出“红绿彩观光体验游”活动,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艺术要走向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李亚敏介绍,现在,八义窑瓷器的知名度正在持续提升,公司的产品已达300多个品种,受到国内外众多陶瓷爱好者的青睐。
(刘鑫焱 郑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