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之“进”夯实经济之“稳”
在锻长补短中重塑发展优势
2月6日,大同经开区掘锚一体机智能制造和轴向磁通电驱动系统总成、新荣开发区服装制造等8个项目在活动中集中签约,吹响了新一年经济“开门红”的征战号角。
今年,该市将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抓好226个省市重点工程年度建设项目,加快推动大同绕城高速公路陈庄至肥村段工程、国道109线和208线大同过境公路改线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强化“链主”引领、“链核”培育、“链上”协作模式,开展“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推动省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10亿元以上。
夯实出口基本盘,挖掘进口增长点。今年将建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优化京同供需互补结构,积极推动云州黄花、阳高杏果、广灵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开拓北京市场,扶持“天镇保姆”“广灵巧娘”等特色劳务服务擦亮金字招牌。进一步完善京同产业协作机制,把大同建成北京资源外溢的“洼地”。积极发挥大张和集大原两条高铁“大动脉”的引流作用,推动大同与全国更多城市实现“一车直达、当日往返”。
《黑神话:悟空》爆火、“佛小伴”“流沙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备受游客喜爱……2024年,大同文旅市场火爆出圈,大同文旅品牌叫响全国。今年将继续以龙头景区为引领,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雕塑、古建、长城、火山等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自驾、康养、冰雪等多元业态。此外,以游客满意为中心,加快塑造旅游服务新品牌,加强旅游景区、商业集聚区外语标识导览牌、外币兑换、境外银行卡受理终端等设施配套,培育“长城人家”“桑干人家”等民宿品牌。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器和转型引擎。今年,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推进粮食增产,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5万亩,加快特优农业发展,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26.1亿斤以上。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林牧渔协同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贯通,加深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
用心用情用力改善民生
在转型大考中书写幸福答卷
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云州区“‘颐养工程’探索农村养老新路子”入选第五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建成智慧城市操作系统、数字孪生可视化系统以及14个应用服务模块,改造户厕1100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
“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2025年,大同市将“民生温度”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标尺,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让“民生温度”更加可感、可及。
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年将加快实施同煤快线西段、平城街西跨桥、职教城配套道路等续建工程。大力实施城市公共卫生间新建、改造、提标行动。积极开展城市体检,进一步完善雨污分流管网,统筹推进老旧小区建设和物业服务水平提升。加快公园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建设,修复提升城市生态系统。
巩固“大同蓝”、提升“大同清”、厚植“大同绿”。今年将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攻坚,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第一。加快推进全国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加大桑干河流域生态修复力度,确保“一泓清水进北京”。做好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后拆除复垦工作,扎实推进国土绿化、“三北”工程晋北地区高原风沙源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持续夯实生态底色。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将以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为牵引,加快业态由数据呼叫、标注等基础岗位向数据审核、清洗、建模和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等高技术岗位延伸拓展,力争2025年新增线下就业5000人。此外,发挥好“农业、文旅、数字服务业、手工业”等四大渠道,推动“广灵箱包”“云冈亲人”“北方好焊”等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聚焦“一老一小”,提升民生幸福。今年将推动养老服务扩容提质,落实好用地保障和配套建设资金,完成平城、云州、新荣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任务,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推进城镇社区幸福养老工程和县域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增护理床位1000张。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着力创建“青年向往之城”,让青年与大同共成长。
(李强 彭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