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多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坦言,社区养老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许多社区养老设施简陋,服务项目单一;二是专业服务人员短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三是部分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了解不足,参与度不高。
机构专业养老
医养结合探索中的新希望
“孩子们各有各的生活,能蹦能跳的时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最好的选择。而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或者高龄老人、孤寡老人一般选择进养老院生活,在这里,他们能得到更专业的呵护。”怀仁市幸福老年之家康养基地创始人陈永林如是说。
陈永林的观点也被众多养老服务经营者认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3月20日中午,太原市杏花岭区中心医院府西医养中心,不少老人已安然入睡。该中心是依托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杏花岭区中心医院成立的医养结合机构,从2024年1月投入使用,设置床位150张。
中心主任袁芬说:“这里80%的老人处于失能状态,管路护理等特殊护理成为我们的必备服务。像尿管、胃管等护理操作,在一般养老院难以完成,但我们的专业护理人员凭借扎实的技能,可以为老人提供细致入微的照护。”
除了日常护理,短期照料与术后康复服务也为许多老人解决了难题。“在这儿的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医护人员耐心地指导我做康复训练。现在我恢复得特别好,回家也更放心了。”一位刚做完骨科手术的老人感慨地说。
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医养结合成为城市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对于高龄、失能老人而言。
在山西省老年公寓,这个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曾经住着不少离退休人员,如今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养老服务,开展全省养老、康养服务和医养结合的试点示范工作。
“与其他养老机构相比,我们这里不仅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基础养老服务,还具备慢病管理、紧急救治、心理辅导等医疗服务。”公寓负责人侯国栋介绍,在这里,每个老人入院时都建立了健康档案,每个楼层有专职医生负责医疗工作,每天医生查房,护士为老人监测血压血糖。老人患病时,就近到院子里的康复医院治疗。同时公寓还与山西白求恩医院、中铁十七局集团中心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小病不出门、常病不离院、大病直通车。
医是医,养是养,医养之间的衔接,需要更多专业力量。然而,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往往伴随着高昂的费用,对于大多数普通退休老人来说难以承受。同时,养老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等费用大多无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增加了老人的经济负担。此外,人才匮乏,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多元共建
聚焦新需求破解新难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既是家事,也是国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共同努力。
在山西省,一直在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立足“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实施社区养老服务“1251”工程,落实建设补助、贷款贴息补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各项扶持政策,全面推动我省养老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