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9073”模式下城市养老最优解
山西省老年公寓,老人们在开心地娱乐。
老人们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学习彩虹琴。
侯国栋正在和养老院住了二十年的老人聊天。
当岁月的车轮缓缓碾过,城市的大街小巷中,老年人的身影渐次增多。养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命题,而是一首亟待谱写的诗篇,关乎生命余晖的温暖与安宁。
那么,如何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之中,构建一个多层次、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位老人都能拥有温暖、舒适且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不只关乎老年人个体的福祉,更关系着城市的和谐发展与未来走向。它需要我们倾听老人们的心声,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消费需求,去挖掘、去创新,为城市养老寻得最优解。
社区居家养老
“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
3月19日上午,太原市晋源区幸福汇养老服务中心,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洒在地板上。活动室里,音乐声响起,90岁的王风云大爷和93岁的亲家母覃烈英大娘默契地走向舞池,跳起了交谊舞,围观的老人一边嬉笑一边打着节拍。
“孩子们工作忙,老伴去世后,我便住进了养老院。后来,亲家母说这里很好,便也搬到这里。”已是高龄的王大爷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与此同时,在运城市黄金水岸小区,73岁的王奶奶一大早便开始为75岁的李大爷准备早餐,提醒他按时服药。李大爷患有高血压和轻度糖尿病,多数时间只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很少出门。一儿一女平时工作繁忙,只能周末抽空来看望父母。王奶奶身体还算硬朗,但照顾李大爷的日常还是感到吃力。
居家养老是城市养老的主要模式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子女面临家庭和社会责任双重负担,尽管各地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新路径,例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专项补贴机制等方式,将特殊困难老人纳入家庭养老床位范围,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但传统家庭养老还是难以为继。
由此,社区养老作为居家养老的补充应运而生,即通过在社区内建立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其中包括智能手环、智能床垫、远程医疗设备等家庭智能化产品逐渐走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
在晋中市华晟咱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1190平方米的运营面积,配备了餐饮区、评估区、认知障碍康复区、理疗保健区、长照康养区、日间照料区、文体活动区等,还装有智能家居语音控制系统、医护紧急呼叫系统、呼吸心率感知摔倒监测设备、健康一体监测机等,为老年人提供日托、餐饮、康复护理等服务。
79岁的张大妈是这里的常客,她每天来这里和老姐妹们一起聊天、唱歌、做手工,中午在餐厅用餐,下午进行康复按摩。“可热闹了,比一个人在家有意思多了,孩子们也放心。”张大妈笑着说。